後港村這家美甲店觀察到,近年來美甲店越開越多分散了客源,營業額減少超過三成。業者也說現在的一些美髮店也提供美甲服務。
後港美甲店業者楊雁茹說:「這兩年是突然之間真的開了很多美甲店,然後所以就真的有壓力,因為早期真的就一間兩間,我這一區巴剎很小,然後突然之間就開了六、七間,所以就很多競爭。」
位在兀蘭的這家美甲店指出,更多顧客選擇在本地做簡單的指甲顏色去除,造成營業額減少高達35%。
思雅美甲店業者石慧伊表示:「因為我們這邊比較靠近新山,所以很多人會去新山做了之後,回來我們這邊做卸除凝膠。以前是滿滿的,就是我們在同一個時段,有兩個顧客到三個顧客,今年就不一樣。」
會計與企業管制局的數據顯示,本地美甲店的數量,從前年1月的970多間,增加到今年1月的近1100間,去年全年新開業的美甲店共有198間,結束營業的則有130間。
全國國際執照與技能(美容與養生業)協會創始人鄧慧麗指出:「疫情過後大家就開始對美業有興趣了。我們這邊大概50%以上,其實都有來說他們的業績有下滑。很多都覺得美甲的門檻很低,因為他們就當作上網學習都可以,沒有要真的技術上提升自己,所以這個是一個蠻嚴重的問題。」
協會也表示,近來有業者把美甲當作開拓客源的方式,並以較低廉的收費,吸引顧客購買其他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