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五所大学最近公布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全职就业率持续下滑,从2023年的84.1%跌破八成,来到了2024年的79.5%。
但与此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情”依然持续向好,中位数起薪从2023年的4313新元,增至去年的4500新元。
相较之下,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毕业生的待遇是否也有相应改善?与大学毕业生的差距又是否有拉近呢?
红蚂蚁尝试从新加坡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寻找答案。
必须强调的是,工教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及起薪数据自2024年起,便未再公开发布,因此接下来的分析,将以2013年至2023年的数据为准。
在这10年间,基本趋势为:
从2013年到2023年间,工教院毕业生起薪增幅最小,介于590新元至707新元,理工学院毕业生介于700新元至713新元,大学毕业生则涨了1263新元。
这显示学历越高,增幅越大。
由于大学毕业生起薪更高,基数较大,在理工学院和工教院毕业生起薪涨幅没有“超车”大学毕业生的情况下,三者间的鸿沟无可避免越来越大。
下面这张图表则显示,大学、理工学院与工教院毕业生的起薪差距,在2013年至2023年间持续扩大。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局;李国豪制图)这也印证了部分舆论的担忧,大学与理工学院和工教院的毕业生,在起薪上的差距并无收窄迹象。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曾在2022年的一场公开演讲对上述情况表达了担忧。
当时他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中位数大约是工教院毕业生的近两倍,是理工学院毕业生的1.5倍。
“虽然一定程度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差距过大可能会导致问题。”
他指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导致人们感到不满,或认为制度不公平,这将削弱社会凝聚力。
为此,政府去年在财政预算案中推出工艺教育学院升学奖(ITE Progression Award)。
上述奖学金是为30岁及以下的工教院校友而设,通过补助的方式协助他们提升技能,获取更好的就业发展与薪资增长。
其内容包括:
与此同时,为避免陷入福利国家采取过度慷慨政策所可能造成的困境,政府仍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因此提高薪资的不变法门,仍是积极进修,提高技能。
只不过,这种技能的提升,不该仅限于学历,本地雇主亦应改变思维,跳脱学历的窠臼,多从其他面向考量为员工提供更优渥薪资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