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新加坡公寓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小,售價卻水漲船高,那,公寓單位的設計與布局究竟是變得更有效率,還是純粹空間變小?
那時,經濟蓬勃發展,大家普遍認為自己的購買力將持續增長,誰也沒料到雷曼兄弟突然倒閉,引發了美國的次貸危機。
無法預知將來的大家,那個時期對豪華海濱公寓的興趣濃厚。開發商在設計公寓時的共同點之一都是有寬敞的長形陽台,旨在讓業主能夠無障礙地欣賞到最廣闊的美麗海景。
2008年竣工的濱海舫(The Sail@Marina Bay)和2010年竣工的濱海灣居(Marina Bay Residences)這兩座靠海的豪華樓盤,其中一大賣點就是寬敞的陽台。
以濱海灣居二房單位(下圖)為例,約106平方米的面積中,僅一個陽台面積就有8至9平方米,兩個陽台總面積接近18平方米,占據了相當大的空間。
放在今天,這樣的設計很可能會被視為浪費空間。以當前的房價,許多人或許會認為,光是購買公寓的客廳面積就已經難以承受,還要花費額外的錢購買這麼大面積的陽台,顯得尤其不划算。
如今,這種設計已不太受歡迎,因為它在室內設計上較難適配。曲線形布局通常需要更多的定製化裝修,而且市面上很少有家具能夠完美適應這樣的獨特空間。
除了豪華公寓,其實一些大型的普通公寓,起陽台或額外私有空間(private enclosed space),也是主打一個「大」。
額外私有空間指的是圍繞私宅的戶外空間,其中一些例子包括頂層單位的屋頂花園,以及地面層單位的戶外花園。
在2007年推出的柏景苑(The Parc Condominium)公寓,位於西海岸路,它的額外私有空間就特別的寬敞。
下圖的一樓單位,84平方米的面積有約33%的面積是戶外花園。
2010年至2013年:鞋盒公寓最受歡迎,雙鑰匙公寓和「啞鈴型」戶型面世全球金融危機促使投資者紛紛湧向避險資產,如投資新加坡房地產,這導致本地住宅房地產價格
飆升。
同時,許多資本有限但又想投資房地產的人,也愛選擇購買一房型門檻比較低的「鞋盒」公寓進行出租。
鞋盒公寓指的是面積不超過50平方米,即538平方英尺的公寓。
為確保買家能負擔得起,發展商也順手推舟,縮小私宅面積,推出更多的「鞋盒公寓」,結果大受歡迎。
2011年新加坡首次實施的額外買家印花稅(ABSD)力度相當薄弱,新加坡公民購買第三套及以上的住宅的ABSD僅為3%!(如今第二套的ABSD已經提高到20%)。
因此,對購買第二套房產的人來說,入手門檻較低的鞋盒公寓,ABSD幾乎沒有起到威懾作用。
當時「鞋盒公寓」的數量在四年里增加近四倍,有些新發展項目的鞋盒公寓更占總單位數量的80%,以至於在2012年促使市區重建局決定,必須限制中央區外非有地私宅發展項目的單位數量,以確保鞋盒公寓不會在將來占我國住房種類的絕大多數。
儘管如此,鞋盒公寓的激增也促使了空間效率的提升,因為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競相打造更好、更具多功能性的單臥公寓空間來搶灘。
同個時期,也開始興起雙鑰匙公寓。
2009年推出的水之軒(Caspian)公寓就是首個推出雙鑰匙的公寓,之後我們開始看到更多相似的雙鑰匙單位問世。
例如,黃埔的Eight Riversuites公寓的兩臥單位,兩個臥室通過客廳和餐廳區域相連,而不是通過走廊相隔。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2014年至2017年:單位面積開始縮小,「啞鈴型」戶型占據主導地位公寓面積在2014年開始縮水,以四臥室單位為例,2000年代初建成的單位面積可大至2000平方英尺以上。2017年以後,四臥單位面積平均跌至2000平方英尺以下,近年更縮至約1200平方英尺至1700平方英尺。
這段時間所推出的公寓,絕大多數都是採用「啞鈴型」的設計。
以2015年推出的盛港公寓峰景苑(High Park Residences),以及2016年推出的小印度公寓Sturdee Residences為例,兩臥房式單位面積不到60平方米,但實用面積卻不少,原因就是採用了「啞鈴型」設計。
當前的後疫情時代:很大的冷氣機窗台消失了在戶型設計方面,一個重大變化是建築總樓面面積的計算改變。
2023年6月起,發展商不得把冷氣機窗台(aircon ledge)等分層面積(void area)計入建築的總樓面面積(GFA),換句話說,單位設計的實用性被最大化,買家買的都是可用面積。
這也意味著,開發商不再有動力為了增加銷售面積而建造巨大的冷氣機窗台、陽台或各種額外私有空間。
譬如剛登場位於倫多中路的Lentor Central Residences,幾乎所有緊湊型單位都採用了啞鈴型布局,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空間浪費,也取消了很大冷氣機窗台、凸窗(bay windows)和植樹槽(planter boxes)等設計。
接下來的20年,新加坡公寓單位的設計又會出現哪些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