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与新加坡高校的AI教育布局:跨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

2025-03-04     静姝     2401

清华大学与新加坡高校的AI教育布局:跨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

全球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科技变革。2024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提出“人工智能核心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目标是打造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中国高校在AI领域的竞争力,也为全球AI教育提供了新范式。

作为亚洲科技与教育枢纽,新加坡同样在AI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强劲实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等顶尖高校通过前沿课程、产学a研协同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构建了全球领先的AI教育生态。

清华大学AI复合型人才培养举措

清华大学与新加坡高校的AI教育布局:跨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

扩招与书院制改革

2025年计划扩招150名本科生,新增名额全部进入新设的本科通识书院。

书院整合清华优势学科资源,以AI技术驱动教学与科研,培养具备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创新

AI赋能教学:已开发智能助教、备课辅助等工具,覆蓋117门试点课程

通识与辅修项目:推出38门AI通识课程及辅修专业,强化跨学科知识融合。

师资与资源保障

优化培养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AI+X”跨学科旗舰课程

清华大学与新加坡高校的AI教育布局:跨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与创新硕士

人工智能与创新硕士

(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novation)

七大院系联合授课计算机、工程、法学、艺术与社会科学等),强调技术应用与多领域融合,如金融、政策制定、伦理等。

核心课程机器学习、AI算法、伦理与治理,学生需完成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如AI驱动的金融风控系统或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产学研结合:与IBM、新加坡政府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学生可参与国家级项目,如绿色低碳化工与智能材料开发

智能产业与数字转型硕士

智能产业与数字转型硕士

(MSc in Smart Manufacturing & Digital Transformation)

课程前身为“工业4.0硕士”,聚焦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技术(机器人、物联网等)。

课程涵盖企业合作实践项目,如设计智能制造原型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进入西门子、特斯拉等跨国企业,或在新加坡本土科技公司担任技术管理岗

南洋理工大学(NTU):

AI技术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清华大学与新加坡高校的AI教育布局:跨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硕士

人工智能硕士

(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

选修课结合图像、视频、IoT数据等实际应用场景,培养医疗、金融领域的AI应用能力。

产学合作:与阿里巴巴共建联合研究所,推动人本AI技术研发,学生可参与智慧医疗平台(如iDentif.AI传染病药物筛选系统)。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硕士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硕士

(MSc in Data Scienc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跨学科整合融合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商业分析,学生需完成金融科技或供应链优化的实战项目。

政策支持:新加坡政府计划未来五年新增1.5万名AI从业者,该专业毕业生可优先获得IMDA奖学金及企业实习机会。

新加坡AI教育的核心优势

清华大学与新加坡高校的AI教育布局:跨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

政策与资金保障

国家AI战略”专项研究资金:NUS获得政府1亿新元支持绿色化工与AI融合项目。

2025年,IMDA计划投资2000万新元,用于AI人才培养,覆蓋奖学金、海外实习、企业合作。

国际化与就业优势

英语授课环境、多元文化氛围,吸引全球顶尖师资与企业资源。

新加坡科技岗位增长迅猛:从2017年的15.5万增至2024年的20万,AI工程师年薪中位数达12万新元

私立院校的补充作用

PSB学院、詹姆斯库克大学(JCU)提供实践导向的AI课程,适合职业转型需求,例如“AI+商业分析”双学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