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养老院执行长Richard Quah表示,约有8%至10%的居民与家人没有任何联系。
“可能源于各种原因,包括家庭争执、沟通中断、生活转变或出现了照顾责任相关的分歧。”
疗养院和福利院也表示,许多缺乏家庭支持的老年人也来自低收入家庭,他们以前住在一房或两房的租赁组屋,并且有较严重的健康问题。
职总保健合作社高级医疗社工Tho Pei Leng透露,其中一些人过去曾经历过家庭冲突,包括被虐待、父母缺席或与赌博和借贷有关的问题。
养老院的一天生活在基督之光卫理关怀院,居民们的一天从早上6点开始,首先是洗澡和吃早餐,随后他们接受医疗治疗并参加晨间运动。
其他活动包括各种旨在维持居民整体健康的项目,例如:适应性锻炼、认知游戏、娱乐游戏以及物理或职业治疗课程。
关怀院也为所有居民提供三顿正餐和两次茶点,还举办娱乐活动,如每月一次的电影之夜。
除了照顾居民的基本生活,养老院也必须顾虑他们的心理感受,特别是孤独感。
社工玛丽表示,许多没有亲人的居民最常谈论的就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在他们进入养老院之前,或许和亲人还有些联系,但如今再也没有人来看望他们,这种落差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
尤其在同一个养老院内,有些居民仍有家人来看望,节日期间也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这种强烈对比就会让那些没有亲人的居民孤独感愈发加剧。
为了减轻孤独感,养老院一般会定期安排义工探访这些居民,并在节日期间组织各类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尽量让他们不感到被遗弃。
基督之光卫理关怀院也有让居民使用他们的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参与园艺课程。
住在养老院似乎会让人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但养老院和福利院都强调,他们提供丰富的活动让居民参与,并努力帮助居民重新连接过去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以及曾经的社区。
回教传教协会疗养院也会带院友去附近的食阁和超市外出活动。
德教万缘福利院指他们也曾尝试带院友回到他们登记得住址所在的邻里,作为例行的外出活动之一,希望他们能够碰到一些旧邻居或朋友。
回教传教协会疗养院院长兼护理主任Abdul Hadi Kamarolzama说: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家人更亲近。衰老的过程本来就充满孤独,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疗养院,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让居民感到受欢迎,把我们当成他们的家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及院友的意愿下,这些养老院会尽力帮助他们与失去联系的家人重新建立联系,或至少在他们临终前安排一次见面。
如果成功取得联系,养老院会邀请直系亲属参加院内的家庭联谊活动,如带居民回访他们曾经一起生活的地方进行怀旧之旅。此外,义工和工作人员还会协助居民打扮,并与家人一起拍摄家庭合照等。
疗养院曾经被贴上“被遗弃” “老人等死的地方” 等负面标签,但回教传教协会疗养院表示,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入住疗养院并非因为家人“不想要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在一个有专业培训人员提供更高标准护理的环境中得到照顾。
“疗养院只是换了一个屋顶,但他们的生活依然继续,友谊和家庭的感觉依旧存在。”
圣安德烈活跃乐龄护理中心(勿洛北)为年长者提供护理服务,也准备多项康乐活动让他们参与,包括卡拉OK、保健运动、打桌球、手工、缝纫等。(联合早报)在没有近亲的情况下,疗养院也需要处理院友的后事,但尊重和满足他们的意愿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
仁慈医院社会心理服务主任碧奇(Bridget Monica Das)说:
“有时,由于心智能力下降,院友在入院时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我们必须代表他们做出决定。”
南洋理工大学心理学和医学教授Andy Ho指出,目前公众对于孤独死的看法以及我们与生俱来的观念,都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它确实可能是可怕的事情,但人们也可以选择并享受这种自主权。即使我没有很多家庭成员,也不意味着我没有强大的支持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作为老年护理核心支柱的养老院,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有尊严的“家外之家”,而不仅仅只是提供足够的床位。
关键在于,即使院友没有任何亲友,他们在这些场所内所建立的联系,至少能够弥补这一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