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使用地鐵和巴士等公交上班的新加坡人比例有近六成。
毋庸置疑,公共運輸就是新加坡社會的縮影,人們在公交上的文明程度,也體現了整體社會的素質。
近年來,公交上某些乘客的不文明舉動頻頻登上新聞版面,凸顯了我們在文明乘車這一塊,還有不小的進步空間。
為遏制巴士乘客在車上的滋擾行徑,陸路交通管理局將在下周一(10日)推出新的運載條款(Conditions of Carriage),清楚列出公交禮儀,同時接下來也將制定刑法,加強取締。
這項由四家巴士業者與全國交通工友聯合會共同擬定的條款,將涵蓋:
有序得體的通勤行為、安全行為、公共衛生與清潔維護,並強調打造優雅且包容的乘車環境。
交通部長徐芳達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交通部開支預算時說,陸交局和公交業者將加強監管能力和提高罰則,以阻嚇做出過分舉動的乘客,尤其是那些屢勸不聽的慣犯。
新條款上路後,公交的工作人員,包括巴士車長將能根據條款對做出不文明舉動的乘客採取行動。
按程序,若勸阻無效,巴士車長會通知巴士運營控制中心,下一步可要求乘客下車,更可報警處理。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也說,到了明年,地鐵和巴士的相關監管框架將統一。
何謂公交禮儀?何謂文明出行?
我們或可將其理解為不做出危害他人和影響司機駕駛的行為,更進一步來說,一些雖不到危害他人程度,但已足以造成他人困擾的行為,也應該加以避免。
今年1月,本地巴士曾發生一名乘客出拳攻擊司機,還搶奪方向盤的事件,這便屬於危害其他乘客和司機的行為。
除此以外,還有更多形形色色,足以對其他乘客造成困擾的行為。
例如,把手機音量調大,和全車人一起「分享」自己觀看的內容,又或是對著電話大聲嚷嚷,強迫其他乘客「加入」自己和通話對象的對話。
再來是很常見的把腳放到對面座位、一人霸占兩人座位、不遵守先下後上順序——車上的人還沒下車,便搶著上車等等。
公交是個共享空間,所有人在使用時都該意識到,任何惡行都會對其他乘客造成不好的體驗。
在法規之外,欲還給公交一份清凈,還有賴整體社會的素質提升,加強教育和推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宣導皆不可或缺。
而作為公交使用者,無論是做好自己,或主動對做出不文明舉動的乘客曉以大義,也都對提升整體公交環境有所助益。
公交是許多新加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能讓乘搭公交成為愉悅暢快的體驗,整體國人幸福感自然能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