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遗产步道讲述了这个地区的过去,参观过去60年来定义其重要地位的标志性地标,例如女皇镇镇公共图书馆、亚历山大消防站和女皇镇邻里警察中心。
图源:见水印
女皇镇也是新加坡第一个卫星市镇,新加坡的这条遗产步道还通过居住在这里的年老居民的个人故事,向参观者展示了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开端和演变。
大家熟知的这张李光耀照片,就是在女皇镇某座组屋楼下拍摄的。
· 4 · “中峇鲁”
中峇鲁的历史同样悠久,早在新加坡独立前,这里就有建成的组屋了~现在,中峇鲁路从红山地铁站 (Redhill MRT) 一直延伸至欧南路 (Outram Road),全长超过3公里,沿路有着众多餐馆和奇特的商店。
图源:Todayonline
20世纪初之前,中峇鲁基本上未开发。中峇鲁路沿线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农场和墓地占据。世纪之交后,一些商人开始建造房屋和店屋,其中一些位于中峇鲁路和亨德森路的交叉口,另一些则位于现在的中峇鲁组屋区内。
在这条新加坡遗产步道上,我们能找到沿线的一些景点,包括陈笃生墓、Chua Seah Neo墓、中峇鲁鸟角和葫芦庙旧址。
图源:FB@All Singapore Stuff
· 5 · “大巴窑”
作为新加坡建屋局总部办公大楼的所在地,大巴窑也有3条专为历史爱好者精心设计的步道:
Of Public Housing and Shared Spaces(4.5公里) 知道新加坡公共住房史的小伙伴,一定知道大巴窑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公共住房的发展。这条路线着眼于组屋街区的发展,反映了新加坡人对住房不断变化的愿望和需求。景点包括The Peak@Toa Payoh和Dragon Playground。
图源:Roots.sg
以后Of Faiths & Beliefs(6公里)
作为早期很多新加坡人的聚集地,大巴窑一直存在着诸多代表不同信仰的宗教机构。
这条步道将徒步旅行者带到代表大巴窑社区的寺庙、清真寺、教堂等等。景点包括莲山双林禅寺、大巴窑伍合庙和耶稣复活堂等地标。
图源:Roots.sg
Of Community Institutions & Common Spaces(1.5公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机构和公共空间也在大巴窑居民的生活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这条步道将带你探索第177座组屋“神树”、1973年东南亚半岛运动会前选手村、中华医院等依然保留下来的建筑。
· 6 · “小印度”
印度族是新加坡四大种族之一,也是新加坡种族和谐的重要基石。生活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社会,许多人对其他种族的文化习俗却一知半解,这条步道将分为三类,带你从印度族的日常着手,细说他们的民风民俗。
Serangoon in the 1900s(1.35公里)
20世纪初对于新加坡来说是个重要的时期,来自印度、中国和英国的移民在实龙岗路那里定居并开始一系列贸易活动,这才塑造了今天的小印度。通过游览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等宗教场所和前竹脚市场等地标建筑,我们将了解小印度早年丰富的历史。
早年的小印度
Walk of Faiths(2.6公里)
小印度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宗教场所,并不局限于印度族,如龙山寺、阿督卡夫回教堂等。这条路线让你深入了解宗教空间、建筑和该地区常见的习俗。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