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號碼到底算不算私人信息、可不可以公開、局部隱藏有沒有用?
這些問題自會計與企業管制局(ACRA,簡稱企管局)去年底傳出旗下的Bizfile網站能搜索到人們完整身份證號碼的消息後,受到公眾高度關注。
到了3月6日,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在國會上就此事的檢討報告作部長聲明後,總算告一段落。
張志賢先交代了事件的背景,隨後闡述了檢討小組的調查結果,以及其中總結出的六大缺失,其中較吸引紅螞蟻注意的是首兩點:
1. 數碼發展及新聞部(簡稱數碼部)2024年7月發出內部通知(Circular Minute)溝通政策時不夠明確,數碼部和企管局都沒有意識到後者誤解了該內部通知如何適用於新的Bizfile網站;
2. 企管局內部分享和執行數碼部內部通知的相關資訊時也有缺失,例如數碼部發出的相關常見問答(FAQ)就沒有轉發給收到內部通知的職員,導致企管局根據不完整信息做出決策。
從這兩點可以看出,事件始於數碼部和企管局職員之間的誤解。
誤解有多嚴重,從檢討報告提供的一個例子可見一斑:
企管局職員2024年7月向數碼部澄清時,雙方都用了「unmask(大意為不再隱藏)」這個字眼,但數碼部職員用「unmask」時,意思是不再使用局部隱藏的身份證號碼,企管局職員則將之理解為完全公開身份證號碼,成了「一個詞彙,兩種表述」的局面。
數碼部和企管局職員針對Bizfile網站如何處理身份證號碼發生誤解。(聯合早報)
數碼部也是負責宣傳公共政策的政府部門,政府在冠病疫情期間的宣傳活動、以及財政預算案和建國一代配套等跨部門政策的宣傳,絕大多數都由數碼部的新聞官團隊主導。出現這樣的溝通失誤,不難想像有些人的第一反應會是數碼部「沒有做工」。
但數碼部與企管局之間就這起事件的溝通屬於政府機構間的內部溝通,檢討小組也在報告中指出,即使兩個機構的職員頻繁通過電子郵件聯繫,卻沒有進一步了解對方立場。
例如,數碼部沒有向企管局明確說明,Bizfile的個人搜索功能(People Search)不必立即停止使用局部隱藏的身份證號碼;企管局也沒有告知數碼部,自己對內部通知的解讀是:所有政府機構都必須停使用止局部隱藏的身份證號碼,以完整的身份證號碼取代。
所以,與其說「沒有做工」,倒不如說是「想當然耳」。
這起事件會不會成為一個契機,推動數碼部乃至整個政府,將重要的內部溝通工作視同對外宣傳來處理?
尤其是身份證號碼這種影響眾多新加坡人的重大決策,只要一家政府機構因為誤解而執行失當,便會釀成類似的尷尬局面。
這種事件即使發生一次都嫌太多,這類的部長聲明張志賢也肯定不想再發表一次。
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張志賢在國會上也強調,檢討工作不是紀律處分程序,政府已對涉事人員採取適當的行動,包括輔導、額外培訓,以及降低他們的績效評估。
最後一句若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表現花紅縮水。
張志賢也說,監督企管局和數碼部的政務官有必要對他們掌管的部門負起整體責任,無論他們是否對這些缺失有具體或直接責任。「總理在評估部長時,會把這起事件考慮在內。」
提出這些雖然多半是為了回答民間關於涉事官員會不會「人頭落地」的疑問,卻也反映了處分方面嚴而有度的一面。
東海岸集選區議員議員陳舜娘和麥波申單選區議員陳佩玲在張志賢的部長聲明後不約而同地提出類似的疑問,即處分會不會使公務員為了避免犯錯而過度謹慎,即使經過盤算仍不敢冒險。
對此,張志賢用了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形容問責必須保持公正、公平:
「不要用一枚火箭炮擊倒所有人。」
即便如此,張志賢仍不忘強調,即使檢討結果令政府尷尬、甚至有些難堪,但政府仍以公開和透明的態度處理這件事,以向公眾交代,同時展現政府致力改善缺點、以更好地服務新加坡人民,即使未來再次發生失誤也會如此。
風波暫時平息了,但日後不再局部隱藏身份證號碼仍是事實,各政府機構可要謹慎執行,同樣的戲碼再度上演的話,就不只是「有些難堪」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