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vind Madabhushi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四年級學生
實踐出真知,行動見真章
問 Aravind Madabhushi 最喜歡醫學的哪一部分,這位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四年級的學生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臨床實踐。」
他進一步解釋道:「雖然閱讀研究論文讓我受益匪淺,但我更偏愛手術和動手操作。外科醫生們常稱之為『即時滿足』,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解決問題並立即改善患者的生活時,那種看到切實結果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尤其是與縱向研究相比。」
這位24歲的學生在分享中提到,自己以效率為傲,也樂於追求在較短的時間內看到與努力相符的結果。
遲來相遇,緣分使然
與人們的預期不同,Aravind 並沒有在早年就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對醫學的興趣是在國民服役 (National Service) 後才被點燃的。當時他的一些好友選擇推遲服役時間,提前進入醫學院。他微笑著坦言:「我和醫學的相遇來得比較晚。在國民服役後,我決定嘗試在醫院進行見習,看看自己是否適合這份工作。然而,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讓一切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醫院見習變得幾乎不可能,但經過 Aravind 的一番努力,他最終在一家醫院的商務辦公室找到了一份全職客戶服務工作,負責為患者提交保險和帳單索賠。
「與保險公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協商支付方案,讓我意識到,我可以在人們最脆弱的時刻幫助他們——而不僅僅是通過臨床手段。」他回憶道。這段醫院經歷也堅定了他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醫學的決心。
溫暖的同行,「沉默」的導師
儘管醫學課程繁重且緊張,Aravind 從醫學界的強大支持網絡中找到了慰藉。學長學姐們主動伸出援手,為學弟學妹們準備講座和輔導課。「我們的學長學姐會為我們準備講座和輔導課。五年級的學長每月都會為我們上課,隨著考試臨近,課程頻率也會增加。」他說道。這種溫暖的互助氛圍深深觸動了 Aravind,促使他在二年級時也開始指導自己的學弟學妹,將這份支持傳遞下去。
Aravind 的臨床小組成員們——這群夥伴每天陪伴在他身邊,分享這段旅程中的高潮、挑戰與歡笑。
Aravind 將協作學習案例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ases)、模擬器課程和解剖學課程列為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最難忘和有趣的課程之一。他分享道:「在臨床前階段,我們會進行協作學習案例小組合作(《MD1140:健康與疾病中的身體系統基礎I》,以及《MD2140:健康與疾病中的身體系統II》),通過協作解決問題。這不僅互動性強且充滿樂趣,還讓我們相互學習,拓寬視野。」
另一方面,模擬器課程讓他們通過動手實踐建立信心,掌握插管或采血等醫療程序。「當然,一年級的解剖學課程也很難忘。我們得以直接從屍體——我們的『沉默』導師——身上學習,這些屍體是捐贈給科學用於解剖的。」他微笑道。
Aravind 還在一、二年級時把握機會與其他醫學、護理和藥學專業的學生一起參與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個獨特項目——縱向患者體驗 (Longitudinal Patient Experience),該項目自2023年起已更新並整合到最新的通用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醫療專業共同教育課程 (NUS Common Curriculum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中。通過跨學科合作——團隊從診斷、治療到隨訪全程跟蹤患者的經歷——Aravind 因此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更好地理解了新加坡醫療系統中的有效合作,並對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多樣角色和貢獻有了更深的認識。
眼光長遠,志向高遠
對於那些考慮踏上醫學之路的人,Aravind 建議他們以長遠的眼光看待這一選擇。「你需要清楚自己將面對什麼。深入調研,與處於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醫療專業人士交流,汲取多方面的智慧。畢竟,醫學是一條需要長期投入的道路。如果你能在每個階段都看到自己茁壯成長的潛力,那就無需畏懼選擇醫學。」他娓娓道來,語氣中充滿堅定與鼓勵。
Aravind 在2022年校際運動會醫學 Trug 比賽中表現出色,以充沛的精力和技巧擔任中場位置!
他提醒道,初級醫生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是在長時間的工作中被推向極限。「你需要做好準備,在壓力或艱苦的環境中依然表現出色。」他堅定地說。為了確保自己不會精疲力竭,Aravind 通過享受獨處時光、與醫學院的朋友聚會以及多運動來減壓。「自從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以來,我開始涉足更多類型的運動。過去兩年,我為 NUS 橄欖球隊打接觸式橄欖球,同時也在尤索夫宿舍 (Eusoff Hall) 打觸式橄欖球。今年,我還解鎖了一項新技能——網球!」他興奮地說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傳遞溫暖,初心不改
Aravind 將父母視為他生活中最大的影響者,並將家庭排在第一位。他感謝母親培養了他對志願服務的興趣。事實上,正是他的母親在疫情期間動員全家為一個名為 It's Raining Raincoats 的非營利組織做志願者,為新加坡的移民工人社區提供實用物品並組織活動。「我母親教會了我同理心的價值,並示範了如何幫助他人,以及如何表達對周圍人的愛與關懷。」他回憶道。
Aravind(中間)與弟弟 Anirudh(左)和母親 Anu(右)一起,將自行車租賃公司廢棄的共享單車重新噴漆粉刷,供移民工人使用。
回顧過去,Aravind 認為,是在進入大學後他的志願服務目標才更加明確,志願活動也變得更加有目的性。志願服務在中學時期更像是一種課外活動,但國民服役的經歷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運。
他分享道:「志願服務讓我明白自己有多幸運,能夠利用這些機會,並激勵我回饋社會。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遇到志同道合的志願者也幫助我在旅程中成長,我們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經驗,一起進步。」
心聲共鳴,情感共振
Aravind 還曾作為SIGNapse項目的導師,向其他醫療專業學生教授手語基礎知識。該項目由一群來自醫學、護理、藥學、社會工作和心理學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運營,他們也認為手語是一項很好的技能,可以學習並用以和患者互動。隨後,他們決定自己擔任導師將所學回饋給更多人。
「我第一次接觸手語是在一家餐廳工作時,看到一位聾啞顧客努力表達需求。我的經理用手語與他交流,看到顧客被理解時的笑容讓我深受感動。受那一刻的啟發,我也想為他人做同樣的事。」他分享道。
提升社區,共建共享
作為 Camp Simba 的項目總監和秘書-財務主管,Aravind 幫助領導了2022年和2023年的這一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學生聯合舉辦的為期3天2夜的年度兒童夏令營,為那些家庭成員受癌症影響的孩子們提供服務。
他反思道:「在疫情限制解除後組織第一次夏令營充滿挑戰,但也意味著我們可以舉辦過夜活動,這促使參與者有更深的反思。夏令營後的參與者和家長反饋非常積極。看到輔導員和孩子們在夏令營後繼續保持聯繫,許多孩子甚至成為好朋友,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Aravind(第一排右四)與夏令營參與者及 Camp Simba 2024委員會成員合影。
為世界付出,為生命守護
2023年,作為第75屆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Aravind 還帶領40名一、二年級醫學生參與了「薩拜計劃」(Project Sa』Bai)。這是一項海外課外拓展醫療志願項目,為柬埔寨金邊的村民和農村學校兒童組織了四次健康篩查。
回顧最深刻的教訓,Aravind 說道:「在新加坡長大,我們往往把醫療系統視為理所當然,但在柬埔寨這樣的國家,醫療資源的獲取障礙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轉診病例因經濟原因拒絕醫療護理的情況並不罕見。這令人心碎,我們尤其不忍心看見年幼的孩子有這樣的遭遇。」由於自己擁有過一個幸福的童年,Aravind 強烈認為孩子們不應因缺乏醫療資源而遭受健康問題。
Aravind 與「薩拜計劃」的隊友們以及柬埔寨金邊的孩子們一起分享笑容與歡笑,玩球互動。
全面福祉,身心兼顧
Aravind 的各種醫療志願服務經歷,也讓他深刻認識到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對富有同理心的醫學生們的重要性。
他沉思道:「即使兩名患者患有相同的疾病,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治療。這堅定了我未來成為醫生後,將每位患者視為獨特個體的決心。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目標和需求,以及他們希望如何變得更好。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最終醫學不僅僅是改善身體,更是提升他們的整體幸福。」
在四年級結束後,Aravind 計劃在越南進行為期三周的海外醫院實習,希望獲得更多的臨床經驗以及在不同國家工作的寶貴經歷。「我希望這能拓寬我的視野,並最終在向海外醫療同行學習後,將良好的臨床實踐帶回新加坡。」他分享道。
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的宿舍隊長,Aravind(後排左一)組織了一次宿舍範圍的聚會活動,吸引了包括各年級學生在內的50多名參與者,宿舍導師 Low Cheng Hock 教授(第三排左二)、Satish L Ramapatna 教授(第一排左四)以及副教授 Derrick Lian 醫生(第二排左五)也參加了活動。
本文來自網友發表,不代表本站觀點和立場,如存在侵權問題,請與本網站聯繫刪除!網友發布的原創貼文版權歸原作者,默認授權給新加坡眼包括app在內的各平台署名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