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發生了一場反對以色列與哈馬斯戰爭的抗議活動。
六名涉嫌參與活動的人員在接受新加坡警察部隊(SPF)訊問後,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討論,涉及言論自由、公共秩序以及法律邊界的諸多問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CREATE研究大樓前 放置了124雙鞋子和一塊白色的裹屍布 來源:Instagram / sgacadboycott
事件回顧:NUS的抗議活動
1月13日,新加坡巴勒斯坦學生聯盟在NUS的CREATE研究大樓前舉行了一場紀念活動。
組織者表示,這場活動是為了「哀悼和紀念」受害者,並呼籲新加坡高校終止與以色列的學術、經濟和政治聯繫。
白色裹屍布 來源:Instagram / sgacadboycott
警方介入與法律依據
1月16日,新加坡警察部隊(SPF)宣布對此次抗議活動展開調查。
警方提醒公眾,新加坡的公共集會受到《2009 年公共秩序法》的管制,在新加坡,未經警方許可組織或參加公共集會,違反《2009 年公共秩序法》,屬違法行為。
2月27日,新加坡警察部隊(SPF)對六名年齡在21至28歲之間的人員進行了調查。警方表示,此次活動未獲許可,且在調查過程中查獲了與事件相關的通訊設備和衣物。
根據2010年《刑事訴訟法》,警方有權搜查、獲取、檢查與犯罪有關的任何設備。警方強調,此次調查是為了維護公共秩序和法律的嚴肅性。
新加坡警察部隊 來源:維基百科
爭議與各方回應
事件引發了部分學生和校友對警方行動的質疑。一些社交媒體帳號聲稱警方「未經通知就搜查房間並沒收設備」,並指責警方對學生的行為反應過度。
然而,警方和校方強調,任何活動都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未經許可的集會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衝突,甚至威脅到公共安全。
此外,警方回應稱,只要不違法,人們可以自由表達觀點,但舉行公眾集會必須依法申請許可。
這一事件也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與法律邊界之間平衡的討論。
思考:在法治與自由之間尋求平衡
新加坡作為一個法治社會,公共秩序和法律的權威性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
此次事件提醒我們,表達和集會活動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警方的調查體現了對法律的尊重和對公共秩序的維護,也引發了如何在保障言論自由的同時維護社會穩定這一問題的思考。
希望各方能夠在法治與自由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通過理性對話和合法途徑表達訴求,共同維護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