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将近,忙着关注相关新闻之际,红蚂蚁被一位小伙伴不经意的问题问倒了:“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选区吗?”
3月11日下午2点30分左右,登录选举局网站查询,岂料碰到这个页面:
红蚂蚁11日下午大约2点半登录选举局网站查询所属选区,碰上了以上讯息。(截图)
这类查询服务偶尔中断还属正常,但能给出“2025年3月11日,下午3点”这么确切的时间,却有点不寻常了。
果不其然,一过3点钟,红蚂蚁的手机屏幕就被一大堆关于选区范围检讨委员会报告出炉的即时新闻淹没了。
大略的重点是:
议席、选区多了,集选区平均议员人数、议员平均负责选民人数少了。
但报告细究之下还有几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我们先从几个熟悉的旧名称说起。
新的单选区多了,其中几个“起死回生”
根据选区范围检讨报告,单选区的数目虽然比起上届大选只增加了一个,但15个单选区当中,有6个是新的:
武吉甘柏
惹兰加由
裕廊中
女皇镇
三巴旺西
淡滨尼尚育(Tampines Changkat)
其中,惹兰加由1988年纳入静山集选区,近40年后再度成为单选区。
惹兰加由自1988年并入静山集选区后,2025年再次成为单选区。(联合早报)
有趣的是,1984年在惹兰加由区竞选的工人党候选人奈尔(M. P. D. Nair)由于获得48.78%选票,成为该届得票率最高的未当选候选人,受邀担任新加坡史上首位非选区议员,但他却拒绝了。
随后,得票率第二高的加基武吉单选区候选人陈志坚(统一阵线)也同样拒绝。于是,1984年全国大选成了非选区议员制度成立以来,唯一一届因为受邀的反对党候选人拒绝担任而没有任何非选区议员的大选。
女皇镇单选区也是另一个再度被“激活”的单选区,该区自1963年一直是前内阁部长易润堂的选区,直到1988年并入砖厂集选区(Brickworks GRC)。
第三个“起死回生”的单选区是尚育(Changkat)。1984年,人民行动党的简丽中博士在该区击败新加坡民主党候选人孙家成。尚育区在1988年的大选中,大部分归入当时的淡滨尼集选区,其余则划入樟宜单选区。
2025年大选,该区将以淡滨尼尚育的名义,重新回到选民视线。
另一方面,本届大选中“消失”的五个单选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其现任议员个个来头不小。
武吉巴督:穆仁理
丰加北:许连碹
麦波申:陈佩玲
榜鹅西:孙雪玲
裕华:傅海燕
这五人当中,四人担任政治职务,陈佩玲虽是例外,但人气也颇高,上届大选就以71.74%的选票击败人民力量党秘书长吴明盛。
2020年竞选期间,陈佩玲与选民碰拳头致意。(海峡时报)
除了年纪较大的许连碹可能退出政坛外,其余四人相信不会“无缘无故”被调走,蚁粉认为他们接下来会在哪个集选区大展拳脚呢?
选区太大,名字不符?用二合一来解决
去年8月,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潘群勤在国会提出动议,要求国会呼吁政府检讨选区划分的程序,同是前进党非选区议员的梁文辉发言时抱怨道:
“我住在布莱德岭,却不认识所属的马林百列集选区另一端的其他选区。”
一些人也持有相同看法,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与所属的集选区相差太远。
选区范围检讨委员会的解决办法,就是以“组合名称”(double-barrelled names)给一些集选区命名,包括:
白沙—樟宜
裕廊东—武吉巴督
马林百列—布莱德岭
西海岸—裕廊西
委员会认为,使用组合名称可更好地反映这些集选区的地理范围,并强化地方认同感,说不定他们也听到了梁文辉的哀叹呢。
红蚂蚁同意,选区名称应该准确反映其地理范围,却想提个小建议:
如果碰上西海岸—裕廊西这样几乎涵盖了新加坡西部整条海岸线的选区,那就帮大家省几个字,叫“新加坡西”好了。
大家都爱“总理区”?
马西岭-油池集选区的四名议员:(左起)苏慧敏、扎吉哈、黄循财和任梓铭。(联合早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