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將近,忙著關注相關新聞之際,紅螞蟻被一位小夥伴不經意的問題問倒了:「你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選區嗎?」
3月11日下午2點30分左右,登錄選舉局網站查詢,豈料碰到這個頁面:
紅螞蟻11日下午大約2點半登錄選舉局網站查詢所屬選區,碰上了以上訊息。(截圖)
這類查詢服務偶爾中斷還屬正常,但能給出「2025年3月11日,下午3點」這麼確切的時間,卻有點不尋常了。
果不其然,一過3點鐘,紅螞蟻的手機螢幕就被一大堆關於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報告出爐的即時新聞淹沒了。
大略的重點是:
議席、選區多了,集選區平均議員人數、議員平均負責選民人數少了。
但報告細究之下還有幾個值得玩味的地方,我們先從幾個熟悉的舊名稱說起。
新的單選區多了,其中幾個「起死回生」
根據選區範圍檢討報告,單選區的數目雖然比起上屆大選只增加了一個,但15個單選區當中,有6個是新的:
武吉甘柏
惹蘭加由
裕廊中
女皇鎮
三巴旺西
淡濱尼尚育(Tampines Changkat)
其中,惹蘭加由1988年納入靜山集選區,近40年後再度成為單選區。
惹蘭加由自1988年併入靜山集選區後,2025年再次成為單選區。(聯合早報)
有趣的是,1984年在惹蘭加由區競選的工人黨候選人奈爾(M. P. D. Nair)由於獲得48.78%選票,成為該屆得票率最高的未當選候選人,受邀擔任新加坡史上首位非選區議員,但他卻拒絕了。
隨後,得票率第二高的加基武吉單選區候選人陳志堅(統一陣線)也同樣拒絕。於是,1984年全國大選成了非選區議員制度成立以來,唯一一屆因為受邀的反對黨候選人拒絕擔任而沒有任何非選區議員的大選。
女皇鎮單選區也是另一個再度被「激活」的單選區,該區自1963年一直是前內閣部長易潤堂的選區,直到1988年併入磚廠集選區(Brickworks GRC)。
第三個「起死回生」的單選區是尚育(Changkat)。1984年,人民行動黨的簡麗中博士在該區擊敗新加坡民主黨候選人孫家成。尚育區在1988年的大選中,大部分歸入當時的淡濱尼集選區,其餘則劃入樟宜單選區。
2025年大選,該區將以淡濱尼尚育的名義,重新回到選民視線。
另一方面,本屆大選中「消失」的五個單選區都有一個共同點:其現任議員個個來頭不小。
武吉巴督:穆仁理
豐加北:許連碹
麥波申:陳佩玲
榜鵝西:孫雪玲
裕華:傅海燕
這五人當中,四人擔任政治職務,陳佩玲雖是例外,但人氣也頗高,上屆大選就以71.74%的選票擊敗人民力量黨秘書長吳明盛。
2020年競選期間,陳佩玲與選民碰拳頭致意。(海峽時報)
除了年紀較大的許連碹可能退出政壇外,其餘四人相信不會「無緣無故」被調走,蟻粉認為他們接下來會在哪個集選區大展拳腳呢?
選區太大,名字不符?用二合一來解決
去年8月,前進黨非選區議員潘群勤在國會提出動議,要求國會呼籲政府檢討選區劃分的程序,同是前進黨非選區議員的梁文輝發言時抱怨道:
「我住在布萊德嶺,卻不認識所屬的馬林百列集選區另一端的其他選區。」
一些人也持有相同看法,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與所屬的集選區相差太遠。
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的解決辦法,就是以「組合名稱」(double-barrelled names)給一些集選區命名,包括:
白沙—樟宜
裕廊東—武吉巴督
馬林百列—布萊德嶺
西海岸—裕廊西
委員會認為,使用組合名稱可更好地反映這些集選區的地理範圍,並強化地方認同感,說不定他們也聽到了梁文輝的哀嘆呢。
紅螞蟻同意,選區名稱應該準確反映其地理範圍,卻想提個小建議:
如果碰上西海岸—裕廊西這樣幾乎涵蓋了新加坡西部整條海岸線的選區,那就幫大家省幾個字,叫「新加坡西」好了。
大家都愛「總理區」?
馬西嶺-油池集選區的四名議員:(左起)蘇慧敏、扎吉哈、黃循財和任梓銘。(聯合早報)
截至今年2月1日,黃循財總理所屬的馬西嶺-油池集選區有11萬9352選民,但到了後一屆大選,說不定會增加幾萬人。
這其實有先例可循,吳作棟和李顯龍兩位前總理的選區,在他們上任總理後的首兩屆大選之間,選民人數都增加了。
1990年就任總理的吳作棟坐鎮的馬林百列集選區,在1991年大選共有7萬4032名選民,1997年卻從四人集選區擴大到六人集選區,選民人數翻倍,達14萬2106人。
2004年就任總理的李顯龍領導的宏茂橋集選區,在2006年大選共有15萬9782名選民,到了2011年大選增加近2萬人,達到17萬9071人。在這兩屆大選中,宏茂橋一直都是六人集選區。
六人集選區雖然在2020年大選被取消,但黃循財如果和前兩位總理一樣,擔任總理後便一直留守同一選區,馬西嶺-油池集選區的選民人數會不會按照「慣例」在後一屆大選增加,到時便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