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龍說梁文輝」聽又唔明「引議:議員在國會講方言,「聽唔明」的人怎麼辦?

2025-03-14

新加坡前進黨非選區議員梁文輝自2020年進入國會,多次針對就業(包括外籍人員到新加坡來搶飯碗)和住房等問題,向負責相關事務的部長提問。

但是,梁文輝經常對部長的答覆不滿意,總抱怨人力部數據不透明,或者不給他機會問到底。他口中的不透明,包括數據沒有區分「土生土長的」和「外來的」新加坡公民,以及當局「忽視外籍人士取得本地永久居留權後,對相關統計數字的影響」。

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過去幾年反覆說明政策設計,駁訴他數據不透明的指控,也曾提供梁文輝提問之外的數據,希望能夠說服對方。

他也提醒,許多後來入籍或取得永久居留權者,是土生土長本地人的配偶;在新加坡這個移民社會喋喋不休地談論土生土長者和非土生土長者,即強調「我們和他們」的差別,是不健康的心態。

不過,梁文輝還是想要重提自己的論點。

3月7日,陳詩龍在國會撥款委員會總結人力部開支預算辯論時,引用了香港電影中的經典粵語台詞,來懟梁文輝。

他以劉德華2004年出演的港片《江湖》的經典粵語台詞告訴梁文輝:

「講,你又唔聽;聽,你又唔明;明,你又唔做;做,你又做錯;錯,你又唔認;認,你又唔改;改,你又唔服;咁你要點呀?」

這句話在議事廳引起鬨堂大笑。

他接著以英語說,自己已經盡力了,一遍一遍地向他解釋,但他仍不接受。

當國會議長謝健平讓陳詩龍翻譯這句粵語時,他說他已總結了這句話的精髓。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早報 zaobao.sg (@zaobaosg)

如果是異族同胞,或者不懂廣東話的人聽了這簡短的總結,可能會覺得陳詩龍是在說面對梁文輝這樣的人,感到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辦。

但事實上,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指某人總是做不到正確的事,或者做事的態度有問題,即使經過講解、聽取、理解、執行、出錯、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等各個環節,最終依然不願意認同,每個環節總是做不到,似乎不在乎或不願意改變。因此,面對這樣的人,別人只會感到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段話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難以溝通或難以改變行為的情況。

因此,有網民質問:在國會殿堂上講一大串廣東話是否不妥,會不會引起歧義?

根據新加坡憲法,除非立法機關另有規定,所有國會辯論和討論均應以馬來語、英語、華語或淡米爾語進行。

(取自新加坡法令網站)(取自新加坡法令網站)

《海峽時報》讀者Liew Kai Khiun就投函到該報說,鑒於國會程序在法律和政治方面的重要性,確保議會討論和記錄的清晰、準確和公正至關重要。因此想了解在議會中是否允許使用方言或非官方語言。

他也擔心,陳詩龍的做法會不會成為一個先例,其他議員日後可能在演講中夾雜非官方語言,並造成溝通和翻譯上的困難?

他不認同陳詩龍在國會上說粵語的做法,並認為國會使用四種官方語言,為多元文化的新加坡提供了一個公平的辯論平台,讓所有新加坡人都能理解,因此應當保持這個做法。

刊登在3月13日《海峽時報》的言論版。幸運的是,媒體或其他網民製作了視頻,這段粵語視頻加上英語字幕後發布到社交媒體上,這樣才讓那些「聽晤明」(聽不明白)粵語的新加坡人大致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只是他們也不一定能完全領會其深層含義。

 

 有網民即使看了逐字逐句的翻譯,也還是不明白。

國會上偶爾也會出現一些福建話,例如前議員李美花的阿公罵孫子「你這個死鬼仔!」的故事。

不過李美花當時以華語發言,所以受眾群很明顯只是華人。

至於陳詩龍,他應該知道梁文輝祖籍廣東,所以他是聽得懂的。

事發隔天,梁文輝在臉書上發視頻作出回應。視頻中的他也用廣東話說,他走訪裕廊西小販中心時,有居民問他對此事作何感想。

他解釋,他詢問部長能否提供新加坡人就業和失業的有關數據,但是部長提供的數據,把國人和永久居民混為一談,無法解答他的問題。

因此,他反駁陳詩龍「說了好像沒有說,說來說去三幅被(重複了無新意的內容),我當然是要一問再問啦」。他重申,前進黨在國會為人民吐心聲。

「我知道人民會明白我的做法,公道自在人心。」

   

贏得掌聲,也可能弄巧成拙回到這段陳詩龍的粵語發言,之所以能引人發笑, 是因為有留意梁文輝行事作風的人,對部長的無奈感同身受,也覺得用「講不聽、聽不明」來形容他在國會的人設再精準不過。

一些則是對陳詩龍的粵語秀,覺得他發音很標準,也夠「接地氣」。

他的粵語秀甚至紅到香港,在社媒上熱播,當地還有網民說新加坡的國會辯論是最有涵養的。

陳詩龍的粵語發言無疑引發了廣泛討論與反響。儘管有些人覺得這種方式幽默且有趣,甚至看作是部長的巧妙回應,但也有人認為,在國會這樣嚴肅的場合,是否應該以集體戲謔的方式對待他人的提問?是否應該在更具包容性和尊重的基礎上展開討論,而非通過輕鬆甚至帶有諷刺的方式進行回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有眼尖的網民說,陳詩龍的同僚應該早就知道他有此一著,因為他身後的議員在他還沒有開始講粵語時,就已經笑出來了。

一些人也認為,梁文輝作為民眾的代議士,也許他反覆提問的底氣正來源於民間的聲音,那些屬於「講唔聽、聽唔明」的民眾。難道清晰地解釋政府政策不是部長的責任嗎?問幾次就要顯得不耐煩嗎?

另一些網民則說,同樣的話也能用來點評政府在聽取民意、回應政策建議、和處理疏漏時的表現。

這些討論不僅關乎一個人或一場辯論的氛圍,更反映了政府與民眾之間溝通的方式。

無論如何,陳詩龍的「粵語秀」再次提醒我們: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語言雖可作為橋樑,也有可能在某些場合成為溝通的障礙。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建設性的對話,而非陷入因語言、文化或個別行為所引發的紛爭。最終,所有的發言都應始終以推動國家進步和社會共融為目標,而非製造分裂或誤解。


相关文章

  • 醫院食齋米粉3樣料 患者指7元太貴
  • 慶建國60周年 榴槤攤日送600公斤榴槤
  • 1腳車道有縫隙 騎士訴人傷車損
  • 罰款高達6800萬!新加坡大規模打擊私宅短租違法行為!多家公司高層被控上庭!
  • 達士嶺五房式單位以158萬元轉售 刷新中央區紀錄
  • 福理會設750萬元基金 助社服機構提升項目成效評估
  • 三名女子被控組織親巴遊行 辯方稱不知行為違法
  • 49歲司機拒查逃逸被捕 涉身攜毒品偽證
  • 過去兩個月 共141輛車因非法改裝部件被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