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人力部(MOM)針對部分行業和來源國的工作許可證(Work Permit, WP)持有者,將最長停留期限延長至26年。
這一調整迅速引發關注,不少人猜測新加坡是否在擴大外籍勞工規模。
但如果我們結合新加坡近年的政策趨勢和數據來看,就會發現延長停留時間的本質並不是增加外籍工人數量,而是為了穩定現有勞動力、提升技能水平、優化產業結構,並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接下來,我們將從政策細節、歷史數據及行業影響三個角度,解析這一調整的深層邏輯。
01 新加坡工作許可證制度
嚴格配額與分類管理
新加坡對外籍勞工實行嚴格的分類管控,尤其在建築、製造、海事和服務業,外籍工人的引進需要滿足配額、來源國限制和稅費要求。
配額制度:企業僱傭外籍工人的比例上限為40%,不同國籍和行業適用不同稅率。例如,中國籍工人的配額計算方式為:8% × 總員工數。
來源國限制:
建築業:僅允許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等特定國家招募工人。
服務業:來源國要求更嚴格,部分崗位甚至不開放給特定國家工人。
有效期分層:不同行業和技能等級的工作許可證有效期不同,例如:
中國籍低技能工人(R2級)在建築業的最長停留期限為26年。
馬來西亞籍工人無最長年限限制。
這些制度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配額與成本控制外籍勞工數量,而非依賴延長停留時間來擴大勞動力規模。
02 延長停留期的政策邏輯
穩定存量,提升質量
此次政策調整主要適用於建築、海事等勞動力短缺行業,且受益者主要是中國、印度等特定來源國工人。其核心目標包括:
1. 降低企業用工成本,減少頻繁更換工人的損耗
頻繁更換外籍工人會導致企業重複投入培訓資源,影響生產效率。
早在2012年,新加坡就曾將非傳統來源國(NTS)工人的最長停留期從6年延長至10年,以減少勞動力流失,提高生產力。
2025年的新政策延續了這一思路,通過延長熟練工人的合法居留時間,幫助企業減少因工人流動導致的隱形成本。
2. 保障勞工權益,減少法律糾紛
以往,工作許可證到期會導致外籍工人被迫中斷法律程序,例如薪資糾紛或工傷索賠。
延長停留期後,工人有更充裕的時間維護自身權益,也有助於改善新加坡作為「公平僱主」的國際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仍在收緊新增外勞政策,如:
僱主需在本地招聘平台發布職位至少14天,優先僱傭新加坡公民。
外籍工人稅逐年遞增,防止企業過度依賴低成本外勞。
由此可見,延長停留期與控制外籍勞工總量是同步進行的,並非單純放寬外籍工人政策。
03 數據印證
外勞規模未因停留期延長而擴張 數據印證
1. 外籍工人總量保持穩定
2010年後,新加坡的外籍工人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2025年數據顯示,工作許可證持有者總數約為62萬人,相比2014年的58萬人,僅增長約6.9%。
2. 外籍勞工結構性變化
建築業:外籍工人約12.5萬人,占比20%,是此次政策調整的主要受益行業。
本地優先就業:2025年,本地居民就業率維持在97%以上,外籍勞工主要集中在本地人不願從事的體力勞動崗位。
續簽機制嚴格:
只有技能等級較高(R1級)或表現優異的工人才能長期留新。
低技能工人(R2級)若未達到標準,將無法續簽工作許可證。
這些數據表明,新加坡外勞規模並未因停留期延長而擴大,政策重點仍是提高勞動力質量,而非數量。
04 行業影響
企業效率與勞工權益的雙贏
行業影響
對僱主:減少招聘與培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建築、海事等行業,尤其依賴熟練技工,長期僱傭熟練工人可確保項目穩定。
以中國工人為例,26年的最長停留期使其能夠完整參與大型項目全周期,有助於提升工程連貫性。
2. 對工人:收入更穩定,職業發展更有保障
長期居留有助於工人積累行業經驗,提高工資水平。
政府提供的「臨時工作計劃」(TJS),為停留期滿但仍具技能優勢的工人提供轉崗機會。
儘管工作許可證仍受僱主綁定和家屬限制,但相比短期合同模式,工人權益保障已有所改善。
延長工作許可證持有者的停留期,並不意味著新加坡在擴大外籍勞工規模,而是為了穩定現有熟練勞動力,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