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超市擬標示單位定價 會否成為商品價格的「照妖鏡」?

2025-03-17

去超市買東西,你會先看什麼?

是價格?還是份量?

但不論以價格或份量作為主要依據,卻還是害怕買貴?

未來,上述情況或許將迎來解方。

新加坡消費者協會將與本地主要連鎖超市合作,於今年較遲時候於指定門市展開試點計劃,為特定商品提供單位定價

參與計劃的超市集團包括平價超市、昇菘、冷藏公司、巨人超市及百美超市。

所謂的單位定價,意即除了商品售價,還會有細至每公斤或每公升的價格,可供消費者參考。

例如,某某商品會顯示「每公斤X新元」或「每公升Y新元」的明碼標價。

提供單位定價的商品將包括白米、肉類、雞蛋、食用油和蔬果等日常用品。

這張照片顯示,在法律規定必須明碼標示單位定價的澳洲,一款3公升牛奶的價格為4.50澳元,其單位定價為每公升1.50澳元。(網際網路)標示單位定價有何好處?紅螞蟻自認是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購物時,偶爾會拿出手機計算特定商品每公斤或每公升的價格,藉此比較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商店之間商品的真實差價。

相信這也是不少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會做的事。

隨著未來各超市試行提供單位定價,意味著消費者可以省去間中還要拿出手機換算的繁複,單位價格一目了然,更容易貨比三家。

對於沒有上述習慣的消費者而言,更是天降福音。

單位定價能讓商品價格更透明,消費者較不容易被包裝手法所矇混。

近幾年,不少製造商為了避免因提高售價而流失顧客,紛紛採取一種名為「縮水式通貨膨脹」的策略。

縮水式通貨膨脹,意即售價不變,但份量減少。

打個比方,一些零食的包裝大小儘管仍與過去一樣,但打開來卻會發現,裡面全是空氣,薯片的份量遠比過去少得多。

單位定價能讓這種伎倆無所遁形。

反過來,列出單位定價,也能避免消費者被商家把商品包裝做得更大,價格卻以更大幅度調漲的促銷手法牽著鼻子走。

列出商品的單位定價,能讓消費者作出更明智的消費選擇。(新明日報)其他國家推行的成效澳洲在2009年開始推出明碼標價的措施,當地售賣日常用品的零售商必須為特定商品標上每單位定價。

這包括了麵包、麵粉、白米、鮮奶、雞蛋、糖等食品。

規定實施後,當地的消費者權益組織CHOICE曾在2023年公布一項針對逾1000名消費者的調查。

該調查發現,標示每單位定價確實對消費者選購最划算的商品起到了幫助。

根據調查,當消費者在沒有標示單位定價的商品中作出選擇時,只有60%消費者能選出最划算的商品。

一旦提供了單位定價,這個比例便大幅提高至74%,顯示消費者作出了更明智的消費。

列出單位定價有利於消費者在購買特定商品時,在各家品牌及商家之間作比較。(網際網路)無論如何,CHOICE也提到,即使有了強制標示單位定價的規定,消費者仍在使用單位定價時面對困難。

這包括單位定價並非長時間展示、單位定價的字體太小,以及單位定價被其他標籤遮擋。

因此,實施單位定價規定後,如何避免商家投機取巧是成敗的關鍵。

把鏡頭拉回新加坡,新加坡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CCCS)將針對試點計劃展開市場調查,收集消費者對單位價格的展示和益處等反饋。

這將為當局日後擴大落實單位定價措施提供指引。

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消費者行為來看,專家認為,消費者往往更傾向關注價格,而非份量。

同時,人們也有一種自動認知反應——即對低價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偏好。

要求商家標出商品的每單位定價,能協助人們在上述心理機制下,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但國外的實務經驗也顯示,即使有了相關規定,部分商家仍會嘗試鑽縫隙,在標示方面大作文章,例如故意把每單位定價字體調小,或在不顯眼之處展示等等。

這都有賴相關措施在本地試行及全面落實後,消費者持續進行監督,並作出必要反饋,以免有違標示單位定價的本意。

誠然,單位定價更便宜,不一定代表商品的品質也好,但列出單位定價,至少可讓消費者在資訊更充分透明的情況下選購,為消費者購買到更划算的商品提供多一份保障。


相关文章

  • 網傳視頻男子遭人毒打 警逮一對男女起武器和現金
  • 地鐵非禮女子逃7年 客工再入境落網監3周
  • 印尼富商翁俊民透露 蓋茨託人在獅城物色住所落腳
  • 獅城女子稱於美國機場被扣留兩小時 還被官員問及銀行存款數額
  • 蟬群擾民 朱倍慶協市鎮會多方面處理
  • 前夫違中國判決帶子來新 婦人入稟我國法院成功奪兒
  • 新大調查:更多國人願談死亡課題 卻沒為臨終做具體準備
  • 淡濱尼三層高工業建築起火
  • 新加坡富商魏成輝聲明,當年籌辦三場私人晚宴,宴請部長和洗錢案被告蘇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