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個自稱「警方」的電話,你會怎麼辦?2024年底,新加坡一名50多歲的金融從業者簡(化名)就因一通電話,短短一個月內被騙走120萬新元。她以為自己在協助破案,卻不知已落入精心設計的陷阱。
一通電話,開啟120萬新元的噩夢
據亞洲新聞台報道,2024年12月11日,簡接到一個陌生來電。對方自稱「珍妮」,她的英語帶著濃烈的新加坡口音,說自己是新加坡反詐騙中心的官員。她告訴簡,她的身份證號碼被濫用,有人用她的身份註冊SIM卡發送垃圾信息。
簡有些疑惑,但珍妮語氣急切,建議她立刻報警,還「貼心」地將電話轉給了「警方調查員-楊探長」。
「楊」告訴她,他們「查到」大華銀行一位名叫「Serena Chilyn」的分行經理曾利用簡的身份開設洗錢帳戶,並從中抽取了 10% 的佣金。要求簡必須每天通過 WhatsApp 四次向他彙報她的行蹤,並提供銀行對帳單。
簡沒那麼好騙,她對楊的身份提出了質疑。「楊」通過WhatsApp發來一張「警方證件」,騙取了簡的信任,加之簡併不想在這個事情中有所牽扯,只想「配合」警方了事。
騙子預判了警方的預判
幾天後,另一名「Chong探長」聯繫了簡,聲稱是楊的上級。他要求簡從銀行帳戶提取50萬新元,作為「誘餌」協助警方抓捕嫌疑人「Serena」。更離譜的是,他們竟準確說出Jane的存款金額——原來,她已被誘導提供了銀行對帳單。
12月18日至19日,簡按騙子的指示在一家中國銀行開了新帳戶,分9次轉帳18萬新元,每次金額刻意控制在2萬新元以下。詐騙者稱這是「虛擬付款」,不會真的損失。
此時,反詐中心已經收到了警報,而騙子已提前告訴簡,反詐中心可能會打電話告知她銀行帳戶的操作可能存在詐騙行為,簡無需跟警方敘述細節,只需要告訴反詐中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畢竟她已經在協助「警方」辦案了。
等到反詐中心給簡打來電話,說的話跟「Chong探長」告訴她的一模一樣時,簡已經完全相信騙子就是警方了。
到了12月底,他們要求Jane拿出32萬新元現金,親自交給「接頭人」。從市中心咖啡館到街頭,Jane先後四次將現金交給不同的男人來協助「警方調查」。直到2025年1月3日最後一次交付,她已將120萬新元拱手送出。
最後的心理戰
簡併沒有徹底放心,因為騙子告訴她只是虛擬付款,不會真正動她的錢,所以一直在追問自己錢的去向,並告訴騙子她需要這筆錢來還貸。
120萬新元到手後,詐騙者開始「拖延戰術」。他們與簡繼續保持聯繫,並要求她繼續每天在Whatsapp上向他們更新自己的行蹤,讓她耐心等待。
直到1月24日,詐騙者徹底失聯,簡仍然繼續發送自己的行蹤,直到2月4日,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並向警方報案。
3月14日,她匿名分享了她的遭遇,坦言自己當時身體不佳、工作壓力大,判斷力失常。
「他們就像邪惡的心理醫生,」簡說,「知道怎麼利用你的恐懼和善意。」她以為自己在幫警方打擊犯罪,卻不知自己才是獵物。
冒充官方騙局頻發
這不是個案。2024年,新加坡警方記錄了1504起「政府官員冒充騙局」,總損失高達1.5億新元。50-64歲的中年群體尤其容易成為目標。
Alex丨編輯
Alex丨編審
網絡資料整理丨來源
Pixabay、Unsplash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