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銀行業以其多元化的戰略和長期穩健的風險管理,在國際金融舞台上占據重要地位。儘管全球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新加坡銀行業的前景依然被看好。
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穆迪(Moody’s)最新發布的《新加坡銀行業展望報告》,無疑為其發展態勢增添了有力註腳,給予新加坡銀行體系至高的 Aaa 評級,展望穩定,宛如一顆 「定心丸」,讓市場對其信心滿滿。
本文將深入分析新加坡銀行業的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機遇。
經濟增長 「撐腰」 運營環境有底
新加坡及東協主要經濟體,恰似堅實的後盾,以穩定的經濟增長態勢,為銀行業撐起一片廣闊且安穩的運營 「藍天」。
據報告預測,新加坡 2025 年實際經濟增長率將穩妥落在 2%至 3%的區間,東協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步伐也基本不會 「跑偏」,按部就班地穩步向前。這般穩定的經濟基本面,如同肥沃的土壤,滋養著銀行業的根基,為各項業務的拓展與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然而,平靜海面之下亦有暗流涌動
一方面,大中華區經濟面臨諸多困難,增速放緩的風險不容忽視。穆迪因此將中國大陸和香港市場的展望調整為負面,發出預警。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採取更為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為全球經濟籠罩上一層陰影。
對於新加坡銀行業,尤其是那些活躍于海外業務領域的分支,無疑是被捲入了一團迷霧,不確定性如影隨形。
資產質量穩中有 「憂」 商業地產成焦點
聚焦新加坡銀行業自身資產質量,總體而言穩如泰山。穆迪預估,2025 年新加坡銀行的問題貸款率將被穩穩控制在 1%至 2%的健康區間,這一亮眼數據背後,是多年來銀行精細風險管理結出的碩果。
但值得警惕的是,在這一片向好之中,大中華區商業房地產領域卻像是一顆 「定時炸彈」,成為銀行資產質量的關鍵風險點。
雖說本地銀行過往行事謹慎,目光多聚焦於核心商業地產項目、信譽卓著的頂級開發商以及實力雄厚的國營企業,貸款發放時還嚴格把控貸款價值比(LTV),築起一道堅固的風險 「防火牆」。
奈何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不振,寒意陣陣襲來,新加坡銀行在該區域的敞口難免受到波及,資產質量保衛戰面臨嚴峻挑戰。
資本、盈利、流動性 各有千秋,協同支撐
在資本層面,本地三大銀行近來紛紛祭出大招,一系列資本回饋計劃,如特別股息發放、股票回購等舉措頻頻登場。誠然,這會使得銀行資本水平有所回落,不過無需過慮,畢竟底子厚。
截至 2024 年底,本地銀行業普通股一級資本(CET1)充足率仍高高盤踞在 15%至 17%的歷史高位,仿若一座堅實的資本 「堡壘」,不僅為日常運營築牢根基,更為未來可能的海外併購大業預留了充足的資本彈藥,進可攻退可守。
盈利能力方面,新加坡銀行同樣表現不俗。
穆迪展望,2025 年本地銀行平均資產回報率(ROA)有望穩穩站定在 1.3%的水平線上。儘管降息步伐放緩如同一隻 「拖後腿」 的無形之手,對凈息差(NIM)產生些許下拉壓力,但財富管理業務強勢崛起,及時補充能量。
再加上數碼化轉型浪潮席捲之下,成本收入比(CIR)有望被馴服在 40%至 45%的合理區間,運營效率大幅提升,每一分投入都能換來更豐厚的產出。
流動性和融資狀況更是可圈可點。
受益於集中度頗高的本地存款市場,宛如一個資金 「蓄水池」,水源充沛;再加上強大的交易銀行業務,如同疏通資金流動的 「管道」,確保資金順暢周轉。
二者相得益彰,使得本地銀行流動性無憂,融資之路暢通無阻,為銀行業持續穩健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 「活水」。
此外,新加坡政府對銀行業的支持力度堪稱 「硬核」。七家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雄踞市場,本幣存款占比高達整個銀行體系的約 75%。政府自身坐擁 「Aaa」 評級,手握雄厚資源,在關鍵時刻,必能為銀行業撐起 「保護傘」,抵禦狂風暴雨。
展望未來,新加坡銀行業雖面臨諸多挑戰,但憑藉深厚底蘊、多元戰略、精細管理以及強大後盾,定能在複雜多變的經濟浪潮中穩舵前行,續寫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