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移民新加坡的方式多种多样

2025-03-19     静姝     5967

新加坡,凭借其经济的蓬勃发展、卓越的教育体系、宜人的生活环境、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家庭团聚的支持以及强大的资产保护能力,已经成为了众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移民之地。为了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本文将详细列举并解析多种移民新加坡的途径。

01 教育移民

留学新加坡是一种高效获取移民身份的方式,其通过率相当可观。目前,只要在新加坡就读的学生成功通过至少一门国家级考试,例如PSLE或GCE的N、O、A水准考试,或是正在参与综合课程(IP)的学习,他们就有资格申请成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PR)。相较于其他移民途径,这一条件显得尤为宽松。

盘点 移民新加坡的方式多种多样

简单来说,只要选择在新加坡留学并参加考试,就有可能轻松获得新加坡PR。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想要成为新加坡PR,乃至进一步成为新加坡公民,最简单且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教育移民”。越早接受新加坡的本地教育,且持续时间越长,获得新加坡PR或公民身份的机会就越大。

02 工作签证移民

盘点 移民新加坡的方式多种多样

这是最多人选择的移民新加坡途径,也是渴望移民新加坡的人群中占比最大的一类。该途径要求申请者首先需获得SP(S准证)或EP(就业准证)等工作准证,在满足永久居民(PR)申请条件后,进而争取永久居留权,实现移民新加坡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WP(工作准许证)持有者是不具备申请PR资格的。

此方式的显著优点在于成本相对较低,且家属移居新加坡的程序较为简便。然而,其缺点也同样明显,即对个人学历、技术水平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整个流程耗时较长。

SP准证是新加坡人力部为外国中级技术人才提供的工作许可。尽管理论上在新加坡工作半年后就有资格申请PR,但根据网友的经验分享,工作时长对PR申请通过率有所影响,因此建议在持有SP准证满3年后再行申请。

EP准证则是新加坡专为外国专业人士(从事管理、行政或专业工作)设立的最高级别工作准证。与SP准证类似,虽然等待一段时间后申请PR的成功率可能会提升,但具体时长因人而异。一般而言,持有EP准证满2年后申请PR的通过率可能会更高,尤其如果能有在新加坡居住一年的经历,将更有利于申请。

03 技术移民

新加坡针对技术人才设立了一种特殊的准证制度,该制度主要面向高科技人才、教授、商业领袖、研发人员、投资专家等高端专业人士。由于要求严格、审核细致且名额有限,这一准证的获取并不容易。然而,一旦成功获得,相较于就业准证(EP)和S准证(SP),持有者在申请永久居民(PR)时的通过率会相对较高。

其中,TP准证是新加坡专为高科技人才设计的。申请者需满足月薪至少2万新元、在市值5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工作、或领导研发工作至少5年等条件中的两项。此外,高校的教授、讲师等专业人士也有资格申请,他们可以在新加坡开展创业活动、就业或担任公司董事。自2020年开放申请以来,TP准证的发放一直保持着严格的控制,首批仅发放了500个名额,至2022年已发放了180个。

而ONE Pass准证则是新加坡为高精尖商业人才推出的更高级别的准证,可以被视为TP准证的升级版。申请者需月薪超过3万新元,并在市值超过5亿美元的企业中担任过重要职务。这一准证的最大特点是名额不受限制,只要满足条件即可申请。去年一年,新加坡就批准了4200份ONE Pass准证申请。虽然目前尚不清楚持有ONE Pass准证申请PR的通过率,但从其申请条件来看,通过率很可能高于EP和SP。

另外,PEP准证是新加坡人力部为外籍专业人士提供的另一种特殊类别、个人定制的工作准证。它不受限于单一雇主,提供了更大的工作灵活性。然而,PEP准证的有效期仅为3年,且到期后不能续签。相较于EP准证,PEP准证更为高级,但申请PR的通过率目前仍未知。

04 创业移民

对于怀揣创业梦想、有意在新加坡开设公司并寻求移民途径的财富积累者而言,以下方式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在新加坡创立公司,你不仅能够获得就业准证(EP),还能在满足经营要求并为新加坡经济做出贡献后,进一步申请成为永久居民(PR)。

自雇EP移民途径,本质上仍属于EP准证的范畴,但无需依赖外部雇主进行申请。你可以在新加坡自主注册一家公司,担任股东兼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角色,从而为自己申请EP。这一方式特别适合于创业者、企业家、商务精英、经济实力雄厚的个人以及中产家庭。其优势在于速度快,最短仅需3-6个月便能获得EP,且注册公司的资金门槛较低,仅需5万新元。然而,缺点在于你必须先经营公司,为新加坡社会做出贡献,并承担后续较大的开销,然后才能申请PR。通常,大多数申请者会选择在两年后申请PR,因为此时通过审批的概率更高。

另一种类似但略有不同的方式是PIC自雇,即在新加坡注册私人投资公司,专注于金融类投资,并以股东或董事的身份获得Entrepass。尽管它与自雇EP在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实则存在以下差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