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天长途地铁通勤近两个小时的朋友,跟我分享一天足足四小时的“欢乐旅程”的奇葩所见所闻。
劝阻也毫无退让之意地铁平台上中年妇女开始视频聊天,双方对话高亢扰人,一直聊到车厢内,朋友忍不住轻声劝说。妇女惊呆有人出口,却也毫无退让之意,朋友才说可以举报并被罚款,她才愿意终止视频。
值晚班的她,有一晚精疲力尽乘上回家的近午夜列车,对面年老妇人已睡着,手上紧握空荡荡的手推车,手机却大声开着。
年老妇人已睡着,手机却大声开着。(作者提供)午夜的列车,手机声浪一路相伴,你爱听吗?
朋友照样礼貌规劝,老者醒来毫无歉意,不关机,旁人乘客纷纷闭目不理会,她理直气壮继续开着,直到朋友出招罚款一说将声浪镇住。老者下车前大力晃动她的手推车,以表达不满。她反而有理了?
我自己在地铁还看过地铁公司职员,穿着制服手机开放扩音模式大声播放着视频,全车厢听见。
地铁公司职员穿着制服,手机开放扩音模式大声播放着视频。(作者提供)惊呆的我出言制止,她倒是转移阵地,也放低声量。
(作者提供)这颠三倒四的社会。
其实,根据地铁的快捷交通系统条例,一旦地铁乘客有扰民行为,就可能接到违例通知单(Notification of Offence),每个违例行为可能罚款最多500新元。
更严重的行为,例如在地铁设施上随地便溺,则可处以最多5000新元罚款。地铁业者也有权要求造成滋扰的乘客下车,更恶劣的行为也可报警。
小众变大众、滋扰成日常大多数选择沉默的我们,真要习惯和接受这样的恶习吗?
我曾看过外来移民在地铁里一坐下就脱下鞋子,赤脚架起二郎腿,脚丫子向着旁边乘客。
(作者提供)有些人说那些都是外国人,那么一说,若我们没有阻止,就是有样学样?或者水往低处流,不竖立自己社会的标准,效仿更高标准的社会,反而是跟“他们”的行为靠拢?
事实上,本地人也一样不遑多让,就别怪“外国人”。如果是,那是“本地人”默许和纵容的。于是少数,变成大数、大众,然后变成自然。
还好一部分人听到别人客气劝说会马上收敛,关掉扰人的声浪就是。
举例,同在一厢电梯内,外籍女佣往往继续视频聊天或大声喧哗,旁人如果不以目光示意或劝说,她们就会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
大多数人,正常指数高的人,至少把话讲完才进电梯、关掉扩音或放低声量。
然而世界本来就不美好,更多时候在他们一直被容忍的行为被别人提醒时,他们反而觉得是别人小气、毫无容忍之心。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反而变得理直气壮,因为他们也是空间使用者,也在行使个人自由。他们开着手机大声视频聊天、看剧、听音乐把公共空间私有化,反而变得理所当然。
于是地铁、巴士、餐厅、公园、组屋楼下、购物商城、医院等候区、教堂、庙宇,无一不是手机声浪成灾。
“受灾”的不仅仅是全新加坡,其实其他国家的“灾情”已是深浅不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礼数去哪儿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尊重别人的礼数是已经渐渐消失,还是变得奢侈?
戴上耳机享受你自己的娱乐空间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分隔公共和私人界限的根本底线。
在地铁里戴上耳机自己享受,不好吗?(海峡时报)你能想像乘搭飞机和乘坐长途巴士,一路上都在听他人的手机娱乐声浪?飞机为乘客派发免费耳机,其用意不就在此。
同样的道理,巴士和地铁,纵使里程再短、再快速,它都是一个人每天要面对的真实状况。不能因为它短、快和稍纵即逝而不被重视,这已经在无形中徒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戾气和愤懑。
长期纵容滥用手机、容许声浪肆意撒放、毫无公德意识的行为是对我们六甲子辛苦建立文明新加坡的践踏和亵渎。
尤其是在包容移民社会的持续进程中,我们更要坚定的杜绝恶行恶相,捍卫我们的文明底线。
我们还要刚柔并济,以柔的方式规劝和大力包容,必要时以严苛的刑罚、高罚款管制,才能多面向达到社会改造工程,形塑国民性格的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