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周三(3 月 19 日)的預算後對話中,傳遞出一個鮮明信號:隨著商業紐帶對新加坡下一增長階段愈發關鍵,政府將鄭重對待企業反饋。
01 傾聽心聲:企業反饋備受重視
黃循財總理在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舉辦的新加坡預算研討會上,向一眾商業領袖直言:
「我想讓大家明白,這些互動交流對我們意義重大,絕非走過場。我們這麼做,是因為真心希望傾聽你們的聲音,與你們攜手共進,並且會認真對待你們的反饋、想法與建議。」
這一番表態,讓企業界深切感受到政府的誠意。在新加坡邁向新征程之際,政府深知企業作為經濟增長引擎的核心地位,唯有緊密相連,互通有無,才能精準錨定發展航向。從政策的制定到落地執行,企業的一手經驗與現實訴求無疑是最寶貴的指南針。
02 直面現實:並非有求必應
然而,黃循財總理也坦誠相告,身為財政部長,他清楚不能滿足企業預算願望清單上的每一項訴求。這背後的考量,遠非單純的資源或資金局限,更關乎政策的落地可行性。
就拿備受關注的外籍勞工配額問題來說,眾多企業渴望放寬限制,以便招攬更多工作準證持有者。
但黃總理指出,新加坡國土面積有限,若貿然放開,極易陷入勞工過剩的泥沼,給城市的承載能力、社會融合等諸多方面帶來重壓。當無法滿足企業請求時,政府不會迴避,而是主動解釋立場,積極探尋其他途徑化解企業擔憂。
在2025年預算案中,政府雖未放鬆工作準證持有者配額,卻另闢蹊徑:取消了他們的最長僱傭期限,將最高僱傭年齡提升至63歲,還新增三個國家,並拓展非傳統來源職業清單的崗位範疇,讓特定行業或職業得以從更多國家引入外籍勞工。
如此靈活變通,既兼顧城市發展的長遠考量,又為企業的人力需求打開新窗。
03 協同共進:應對外部挑戰
2025 年預算案宛如一把多面利刃,既著眼當下,為企業飆升的經營成本提供即時 relief,又立足長遠,全力加固新加坡的企業生態系統。
黃循財總理強調,其中諸多舉措皆源於政府與行業協會、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深度交流時,企業所貢獻的真知灼見。
當下,外部環境愈發險象環生,中美競爭持續升溫,雙方立場愈發強硬。大國將更多精力傾注於國防與安全領域,經濟合作共贏的熱度漸減,世界仿佛朝著 「叢林法則」 的無序方向滑落。新加坡雖無力扭轉乾坤,但能精心雕琢自身應對策略。
正如黃總理所言:「正因如此,我們堅守強大經濟根基至關重要:營造親商環境,對投資、貿易與人才保持開放。」政府與企業的緊密合作,便是這一策略的堅實支柱。唯有政企同心,方能在驚濤駭浪中穩守新加坡的繁榮航道。
04 破局轉型:把握時代脈搏
研討會上,精彩觀點交鋒不斷。財政第二部長徐芳達、貿工部政務部長陳聖輝與黃循財總理並肩,就2025年預算案深入探討,直面企業領袖與中小業主的犀利提問,話題涵蓋削減監管繁文縟節、降低成本、柔佛 - 新加坡特別經濟區建設,以及行業協會如何更好賦能政府等。
隨後的全體討論環節更是火花四濺,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主席李泉德、新加坡勞動力發展局執行長張美蘭、星展銀行機構銀行業務主管韓貴娟與 HMI 醫療集團執行長陳偉佳各抒己見,普華永道新加坡執行主席林偉強主持會議。
眾人熱議企業國際化機遇、勞動力轉型挑戰與技術賦能商業變革的關鍵意義。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的李泉德指出,受成本攀升與全球緊張局勢引發的不確定性影響,許多公司在轉型之路上躊躇不前。但他仍鼓勵企業勇敢邁出這一步,畢竟短期內全球局勢難見平復曙光,先行數字化、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已收穫 「振奮人心」 的碩果。
韓貴娟強調,企業轉型時需深耕適配的企業文化,明確目標與戰略路徑。談及人工智慧這一前沿熱點,李泉德表示,鑒於技術尚在飛速進化,政府當下的諸多支持舉措帶有探索性質,後續必將隨 AI 發展動態優化升級。
新加坡政府與企業正攜手編織一張緊密的發展大網,在傾聽中凝聚共識,於困境中尋機突圍,用行動書寫著新加坡在全球浪潮中砥礪奮進的新篇章。
未來,只要政企繼續緊密協同,新加坡必將在複雜多變的世界舞台上綻放更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