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死扶伤的神圣场所,医护人员却频频遭受暴力与骚扰,这一严峻问题正引发新加坡社会的广泛关注。最新数据显示,本地公立医院在去年共接获超过 3000 起医护人员遭受暴力和骚扰的通报,相较于 2022 年的约 1500 起,数量近乎翻倍。这些暴力和骚扰行为形式多样,包括言语辱骂、扔掷物品,甚至网络骚扰等,严重威胁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也对正常医疗秩序造成了极大干扰 。
卫生部发言人在回复媒体询问时透露,约四分之三的此类案件是在去年 4 月至 12 月期间通报的。值得注意的是,去年 4 月,本地发布了劳资政工作小组建议制定的防粗暴对待和骚扰医护人员框架。这一框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更多隐藏的暴力和骚扰事件浮出水面,上报案件数量随之显著增加。
为了给医护人员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支持,新加坡中央医院正积极行动。今年内,医院计划为约 400 名急诊科员工发配便携式求助设备。这种设备如同名片大小,却蕴含着强大功能。自去年至今,已有约百名急诊科人员试用。一旦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遭遇紧急情况,只需长按警告按钮两秒钟,就能瞬间向护士长或安保人员发出带有精准定位的求助信号。与此同时,急诊科的公共广播系统也会立即启动应急播报,迅速召集支援力量 。
中央医院紧急医学部门高级护士长张宏杰在受访时指出,急诊科医护人员面临的暴力和骚扰行为,大多来自病患或其家属。长时间的候诊、病患醉酒状态,或是患有精神疾病等因素,都可能诱发这些暴力倾向。在急诊科这个与时间赛跑、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还要时刻警惕自身安全,工作难度和心理负担可想而知。
黄廷方综合医院高级注册护士李淑婷的经历,正是众多医护人员遭遇的一个缩影。在急诊科工作的 10 多年间,她不时遭受来自病患或家属的粗暴对待与骚扰。言语上的刁难已是家常便饭,例如被质问 “你是不是新来的”,而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面临人身威胁。去年 8 月,一名 50 多岁的低血糖男病患在治疗期间,故意触摸她的手和腿,还对其他病患做出同样不当举动,最终院方不得不将其交由警方处理。还有一次,一名 20 多岁的女病患因咳嗽带血,在李淑婷要求其前往隔离室观察治疗时,突然大发雷霆,扬言要殴打医护人员。
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曾给李淑婷的工作蒙上阴影。幸运的是,在医院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她逐渐成长,如今已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类似状况。隶属于国立大学医学组织(NUHS)的黄廷方综合医院,对于任何形式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和骚扰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态度。国大医学组织发言人表示,院方制定了专门行动计划,从多方面为员工提供坚实保障。
包括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应对此类事件的能力;建立严重事件处理流程,确保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妥善处理;推动同事互助机制,营造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以及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受困扰的医护人员缓解压力、重建信心 。
该组织旗下拥有 10 余家医疗机构,在紧急情况下,会果断动用安保人员或报警,以维护医护人员安全;对于寻衅滋事的患者和访客,医院有权拒绝提供非紧急医疗服务,以此捍卫医疗秩序与医护人员的尊严。
国立健保集团也在积极行动。首席员工保健总监杨庆光副教授表示,自去年以来,集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全方位保护医疗人员的安全。一方面,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应对技巧;另一方面,在集团各下属机构设立专门机制,为员工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对于遭受过暴力和骚扰的员工,集团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的工作做出适当调整,充分体现对员工的关怀 。
卫生部发言人再次强调,对于任何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和骚扰行为,卫生部与公共医疗机构都持零容忍态度,并将持续强化对医护人员的保护政策。在法律层面,根据防止骚扰法令,对工作中的医护人员施行暴力或骚扰行为者,将面临最高 5000 元罚款、最长 12 个月监禁,或两者兼施;若涉及身体暴力,依据刑事法典,肇事者可能会因故意伤害罪,面临最高三年监禁、最高 5000 元罚款,或两者并罚的严厉惩处 。
随着新加坡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界正齐心协力,通过完善法律、加强培训、优化安保措施等多种方式,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安全、受尊重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履行救死扶伤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