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死扶傷的神聖場所,醫護人員卻頻頻遭受暴力與騷擾,這一嚴峻問題正引發新加坡社會的廣泛關注。最新數據顯示,本地公立醫院在去年共接獲超過 3000 起醫護人員遭受暴力和騷擾的通報,相較於 2022 年的約 1500 起,數量近乎翻倍。這些暴力和騷擾行為形式多樣,包括言語辱罵、扔擲物品,甚至網絡騷擾等,嚴重威脅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與心理健康,也對正常醫療秩序造成了極大幹擾 。
衛生部發言人在回復媒體詢問時透露,約四分之三的此類案件是在去年 4 月至 12 月期間通報的。值得注意的是,去年 4 月,本地發布了勞資政工作小組建議制定的防粗暴對待和騷擾醫護人員框架。這一框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醫護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得更多隱藏的暴力和騷擾事件浮出水面,上報案件數量隨之顯著增加。
為了給醫護人員提供更及時有效的支持,新加坡中央醫院正積極行動。今年內,醫院計劃為約 400 名急診科員工發配可攜式求助設備。這種設備如同名片大小,卻蘊含著強大功能。自去年至今,已有約百名急診科人員試用。一旦醫護人員在工作中遭遇緊急情況,只需長按警告按鈕兩秒鐘,就能瞬間向護士長或安保人員發出帶有精準定位的求助信號。與此同時,急診科的公共廣播系統也會立即啟動應急播報,迅速召集支援力量 。
中央醫院緊急醫學部門高級護士長張宏傑在受訪時指出,急診科醫護人員面臨的暴力和騷擾行為,大多來自病患或其家屬。長時間的候診、病患醉酒狀態,或是患有精神疾病等因素,都可能誘發這些暴力傾向。在急診科這個與時間賽跑、壓力巨大的環境中,醫護人員不僅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還要時刻警惕自身安全,工作難度和心理負擔可想而知。
黃廷方綜合醫院高級註冊護士李淑婷的經歷,正是眾多醫護人員遭遇的一個縮影。在急診科工作的 10 多年間,她不時遭受來自病患或家屬的粗暴對待與騷擾。言語上的刁難已是家常便飯,例如被質問 「你是不是新來的」,而情況嚴重時,甚至會面臨人身威脅。去年 8 月,一名 50 多歲的低血糖男病患在治療期間,故意觸摸她的手和腿,還對其他病患做出同樣不當舉動,最終院方不得不將其交由警方處理。還有一次,一名 20 多歲的女病患因咳嗽帶血,在李淑婷要求其前往隔離室觀察治療時,突然大發雷霆,揚言要毆打醫護人員。
這些不愉快的經歷,曾給李淑婷的工作蒙上陰影。幸運的是,在醫院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她逐漸成長,如今已能更加從容地應對類似狀況。隸屬於國立大學醫學組織(NUHS)的黃廷方綜合醫院,對於任何形式針對醫護人員的暴力和騷擾行為,始終秉持零容忍態度。國大醫學組織發言人表示,院方制定了專門行動計劃,從多方面為員工提供堅實保障。
包括開展針對性的教育與培訓,提升醫護人員應對此類事件的能力;建立嚴重事件處理流程,確保事件發生後能夠迅速、妥善處理;推動同事互助機制,營造團結友愛的工作氛圍;以及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幫助受困擾的醫護人員緩解壓力、重建信心 。
該組織旗下擁有 10 余家醫療機構,在緊急情況下,會果斷動用安保人員或報警,以維護醫護人員安全;對於尋釁滋事的患者和訪客,醫院有權拒絕提供非緊急醫療服務,以此捍衛醫療秩序與醫護人員的尊嚴。
國立健保集團也在積極行動。首席員工保健總監楊慶光副教授表示,自去年以來,集團採取了多項有力措施,全方位保護醫療人員的安全。一方面,加強員工培訓,提升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與應對技巧;另一方面,在集團各下屬機構設立專門機制,為員工安全保駕護航。同時,對於遭受過暴力和騷擾的員工,集團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諮詢,並根據實際情況對他們的工作做出適當調整,充分體現對員工的關懷 。
衛生部發言人再次強調,對於任何針對醫護人員的暴力和騷擾行為,衛生部與公共醫療機構都持零容忍態度,並將持續強化對醫護人員的保護政策。在法律層面,根據防止騷擾法令,對工作中的醫護人員施行暴力或騷擾行為者,將面臨最高 5000 元罰款、最長 12 個月監禁,或兩者兼施;若涉及身體暴力,依據刑事法典,肇事者可能會因故意傷害罪,面臨最高三年監禁、最高 5000 元罰款,或兩者並罰的嚴厲懲處 。
隨著新加坡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各界正齊心協力,通過完善法律、加強培訓、優化安保措施等多種方式,為醫護人員營造一個安全、受尊重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能夠安心履行救死扶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