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姐使命大于荣耀  郑惠玉为公益发挥影响力

2025-03-20     静姝     4506

(新加坡讯)阿姐郑惠玉在当地电视圈还是“小妹妹”时就被叫“阿姐”,从一开始无所适从到如今欣然接受,她走过37年漫长但充实的演艺道路。

《联合早报》报道,郑惠玉是新加坡电视台大家姐,有“镇台之宝”的地位,但她在片场总是和演员及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大家都称呼她阿姐,尊敬她但不害怕接近她,

她认为进了片场,自己就是演员,还要导演平常怎么跟演员互动,就怎么对她。

她说:“忘了大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叫我阿姐,这个称呼很沉重,名衔很大,就连前辈和资深工作人员都这么叫我,让我很不习惯。”

“现在,阿姐好像变成我的名字,我也不再当成是包袱,毕竟年龄和辈分也已够资格。”

当阿姐使命大于荣耀  郑惠玉为公益发挥影响力

郑惠玉(左)参与过不少慈善筹款演出,图为她和陈汉玮在2006年《一心一德为善乐》中跳印度舞。(联合早报档案照)

使命感来自公众的信任

扛下阿姐的头衔,伴随是其附带的责任和使命感,她觉得就像家里的姐姐那样,凡事要顾全大局。

她说:“大家认同并给我这个称号,我有很大的责任,因此处理很多事时须冷静、彻底地思考,不能以自己为出发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都须负责。”

“新年特备节目我都没有缺席,我也是慈善筹款节目的常客,即使拍戏的量少了,但还是会通过这些节目做出贡献。”

“艺人的身份很微妙,虽不是大人物却有小小影响力,我想借助它推动一些事情。”

她早前帮忙宣传反家庭暴力,之后也主动针对各种暴力,发起一个叫做“You Can Say No(你可以说不)”活动。

“后来很多人邀请我参与他们主办的慈善活动,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假信息,他们担心受害者在求助时被骗。他们认为公众对我的信任,让更多人勇敢地站出来发声。”

她曾跟一起做节目的导演聊起,对方解释每次叫她参与慈善节目是因为观众相信她,这种信任和尊重用钱买不到,让她忽然觉得好有使命感,一定要坚持,做得更多、更好。

态度好胜过经营人际关系

虽然在狮城电视圈地位高高在上,但郑惠玉没有为保住地位而做什么,但她觉得工作时真的要有很好的态度,并懂得怎么揣摩角色,对她来说,这些比经营人际关系更重要。

“我很喜欢跟工作人员聊天,觉得每份工作都值得被认可和尊重。工作的时候大家互助互补,默契好,出来的效果才会好。”

当阿姐使命大于荣耀  郑惠玉为公益发挥影响力

郑惠玉(右起)、万梓良和范文芳当年合作演出《金枕头》。(联合早报档案照)

万梓良教会她喊停

郑惠玉因为马不停蹄地拍戏,最终身心不胜负荷,直到跟公司商谈1年拍两部戏后,情况才有了改善。

“那是在拍《金枕头》后,万梓良教我的!他说要选择好的戏来演,才有时间休息,好好做准备,才能享受拍戏过程,他劝我不要太累。”

但她不赞同后辈演员效仿她,她常跟新人说,不可以拒绝任何一个角色,即使不愿意也要做,不能以她为标准,觉得哪些工作不适合就不做。

她说:“他们还没有权利要求这些,而且你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潜力等待被发掘。”

她以自己参加慈善演出为例,节目组会给她很多艰难的任务,她很少拒绝。

她说:“除了一次,那时我怀第一胎,工作人员却要我从梯级跳下来然后做一字马,我马上拒绝,而大家很快就猜到我怀孕了。”

“我自认是劳碌命,而且喜欢挑战,每当他们说你一定要做,我就会吞下去,但慢慢地就发现自己是做得到的,可以去尝试,尽力做得最好。想通以后就会很拚命去做,结果还挺享受的。”

但是,不要叫她演接吻戏,她一定会疯掉。

她说:“很久没有演了,会不敢演,这可能是现阶段一个障碍,拥抱亲脸颊都可以,嘴对嘴和床戏就不要啦。”

坦然面对角色转变

入行37年,郑惠玉早期比较担心难再有突破,但是现在觉得要随遇而安。

她说:“现在不是每部戏都抢著找我拍,所以要自我调整,毕竟演戏是我爱的工作。我觉得很多事情要坦然面对,现在的走向是年轻人辈出,剧本也朝年轻方向走,让新人有机会上位、担正。”

郑惠玉在《小娘惹之翡翠山》中要扮老,这让她纠结。

不过,编剧洪荣狄和监制罗温温说妆容方面不会让她变得很老,也说他们需要一个气场强的角色,觉得她是不二人选。

“我考虑了两个星期,决定调整心态接下角色。另一个让我点头的原因是导演卢燕金,她擅长拍这类剧种,我很想跟她合作,加上年代剧一直是我很喜欢的。”

“导演在诠释角色方面给了我很多意见,如说话速度不能太快,要沉稳一点,眼睛不能炯炯有神,不能画眼线,连口红都不能涂。所以我戏中只打了一点底妆,眉毛刷一下,差不多是素颜演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