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 2024 年,新加坡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如今,隨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逐漸消退,由多個機構聯合組成的高溫天氣應對工作組帶來了相對樂觀的預測:今年新加坡出現熱浪天氣的機率較低。
熱浪在氣象學上有著明確的界定,指的是至少連續三天,每日最高氣溫達到 35 攝氏度、平均氣溫達到 29 攝氏度的天氣狀況。回顧歷史,新加坡曾遭遇過六次熱浪,上一次熱浪來襲是在 2016 年。而今年,影響氣溫的兩大關鍵氣象指標 ——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和印度洋偶極,預計在 4 月和 5 月都將處於中性狀態,這使得熱浪發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高溫天氣應對工作組指出,每年 3 月至 5 月是新加坡的高溫期,也是熱浪最可能出現的時段。雖然今年熱浪機率低,但並不意味著天氣不會炎熱。工作組預計,5 月將成為今年最熱的月份,3 月至 5 月期間的氣溫也可能高於往年平均水平。
一旦熱浪來襲,由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和國家環境局牽頭的工作組將迅速行動。當氣象署發出熱浪預警後,工作組會立即發布聯合文告,為民眾提供降低高溫傷害的指導,並針對不同行業制定具體應對舉措,助力各類人群有效應對高溫天氣與高熱應激。
這些舉措涵蓋多個方面,包括實時監測各地的暑熱壓力水平,提醒民眾減少上午 11 時至下午 4 時高溫時段的戶外活動,開放民眾俱樂部、居民委員會等有冷氣的社區設施供公眾避暑等。各部門也會依據暑熱壓力狀況推出相應措施,比如允許學生穿著便裝上學,確保戶外工作者嚴格遵守熱應激框架指導,暫停幼兒園、福利院和養老院的戶外活動等。若熱浪持續,教育部甚至可能考慮讓中小學實行部分或全面居家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熱浪的預測難度較高,由於其需連續三日出現高溫才被定義,預警可能僅提前一天發出。不過,工作組強調,一旦預警發布,各部門的應對措施便會立即生效,提前為民眾的安全和健康築牢防線。
此外,即便沒有熱浪,高熱應激也可能發生。去年新加坡雖未出現熱浪,但有 21 天處於高熱應激水平,且這些日子大多集中在 3 月至 5 月。這是因為熱浪主要依據空氣溫度判斷,而熱壓力則通過綜合了氣溫、濕度、風力和太陽輻射的暑熱壓力指數來評估。
為了更精準地監測暑熱壓力指數,當局將加大建設力度,在今年中旬之前預計新增八個 WBGT 測量站,使總數達到 17 處。新增站點分布在大士港口、裕廊島、聖淘沙、蔡厝港體育場、楊厝港體育場和榜鵝水濱等地。
高溫天氣應對工作組呼籲,公眾應通過熱應激指導框架等渠道,增強對熱應激及其危害的認知,學習正確應對暑熱壓力的方法,從而減少熱傷害的發生,安全度過炎熱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