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不為人知的是,1975年3月,也就是距離現在大約半個世紀,新加坡曾派出一支「訪華親善代表團」前往中國,為李光耀和鄧小平的互訪,乃至新中兩國的友好關係鋪平道路。
領導這個代表團的是時任外交部長拉惹勒南和高級政務部長李炯才,他們在李光耀首次訪華一年前的訪問,既是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重要一步,也反映了相互理解的重要。
「直接接觸,促進聯繫」代表團出發前,拉惹勒南曾在巴耶利峇機場接受媒體訪問,道出此行的主要目的:
在政治上,中國不僅是當今世界的重要因素,在本區域更是如此,新中兩國能直接接觸將能澄清誤解,促進聯繫。
代表團於1975年3月12日啟程飛往香港,隔天乘坐火車前往廣州展開訪問,隨後於13日傍晚7點抵達北京。
「14日的會議,主要是針對國際和區域的問題交換意見,15日的會議則轉而主要談判雙邊的問題......中國表示在新加坡認為方便的時候,和新加坡建交,雙方也同意互相派遣工業考察團。」
那拉惹勒南一行到了什麼時候才得知要會見周恩來?拉惹勒南傳記下冊《獅吼之聲》給出了答案:代表團與喬冠華進行幾次會議之後,才在3月16日晚餐時分獲知。
周恩來在當天晚上9時35分,在一座別墅的玄關迎接拉惹勒南和李炯才。
拉惹勒南與周恩來寒暄時,幽默地說自己覺得猶如馬可波羅第一次訪問中國,意思是自己抱著開放的心態,前來中國探索新機遇,周恩來對此報以爽朗的笑聲。
綜合媒體報道,拉惹勒南在會上闡述了新加坡當時在兩國外交關係的立場,也就是等到新加坡鄰國與北京關係正常化之後,才與中國建交。
周恩來對此表示了解,並表示希望新中兩國能早日建交,但準備等待。
任何華僑如果成為任何國家的公民,便不再是中國公民;未成為當地公民者,中國對其仍負有責任,但他們必須遵守當地法律,不干涉當地內政。
拉惹勒南總結這段訪華之旅時向媒體表示,這次訪問促進了新加坡與中國的相互了解,雙方坦白、開誠布公地發表意見,抱著求同存異的精神,使此行富有成效。
拉惹勒南訪華之行結束後,李光耀1976年首次訪華,以及鄧小平1978年訪問新加坡,開啟了新中關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