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依舊是全球留學生嚮往的教育目的地。預計新增4萬個學前教育學額,留學生群體同步擴大。
然而,隨著低齡留學的增長,寄宿家庭資源的供需失衡成為隱形挑戰。
留學生數量持續增長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新政,如擴大直接收生計劃(DSA),增設人工智慧課程,進一步吸引國際學生。此外,低齡留學趨勢明顯,越來越多家庭選擇送年幼子女入讀政府或國際學校。
傳統住宿成本上漲2025年,新加坡租房市場依然火熱,預計私宅和組屋租金漲幅達3%-4%,公寓價格持續攀升。相比之下,寄宿家庭憑藉親民價格與家庭氛圍,成為低齡學生家長的首選。
01 新加坡寄宿家庭:類型與特色
2025年的新加坡寄宿家庭服務更加專業化與多元化,主要分為三大類型,滿足不同留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01 教育寄宿計劃
(Education Homestay Programme)
由新加坡房地產管理委員協會監管,專為18歲以下留學生設計。
這類家庭經過嚴格篩選與法律備案,監護人直接承擔法定責任,提供低價位私人公寓,配備齊全的生活設施(如無限制寬頻、獨立學習空間),並覆蓋三餐與日常監護。
02 本地家庭寄宿
(Local Family Homestay)
融入新加坡HDB組屋社區的「微型文化課堂」。
留學生與本地家庭同住,參與家庭聚餐、節日慶典(如農曆新年撈魚生),甚至學習製作海南雞飯。
這類家庭注重語言環境營造,幫助留學生快速提升英語交流能力,同時深入了解「甘榜精神」(鄰里互助文化)。
03 專業託管寄宿
(Managed Homestay Service)
以機構化運營為特色,這些機構與數百個家庭深度合作,提供標準化服務。
02 寄宿家庭招募困境
儘管寄宿家庭需求旺盛,但本地家庭的參與意願卻未能同步增長。
根據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數據,寄養家庭數量僅從2021年的595戶增至2023年的614戶,寄宿家庭的增長情況亦不樂觀。
經濟壓力增加2025年,新加坡生活成本持續上漲,食品、交通、住房等必需品價格大幅上漲(如蔬菜價格同比上漲40%,肉類價格漲幅高達300%)。
儘管政府為寄養家庭提供每月1100-1500新元的津貼,但寄宿家庭的補助尚不明確,導致許多家庭望而卻步。
時間與精力投入大新加坡職場以高強度著稱,平均每周工作45小時,部分行業甚至需無償加班。
寄宿家庭不僅要提供日常照顧,還需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這對本地家庭來說是巨大負擔。
文化差異與情感挑戰部分寄宿家庭反饋,學生的生活習慣不同、對電子設備依賴過重、對本地飲食不適應,容易產生摩擦。
此外,學生離開後,寄宿家庭可能會面臨情感分離的困擾。
03 政府與社會如何應對寄宿家庭短缺?
面對寄宿家庭供不應求的問題,政府和民間組織正在嘗試多種解決方案。
經濟激勵與資源支持參考寄養家庭政策,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可推出寄宿家庭專項津貼,提高醫療、教育等附加補貼。
2025年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提出「每戶超4000新元津貼」計劃,若覆蓋寄宿家庭,將大幅減輕其經濟負擔。
專業培訓與支持借鑑寄養家庭「入門工具包」經驗,相關部門可為寄宿家庭提供跨文化溝通指南、心理支持手冊等資源,幫助家庭提前應對潛在問題。
社區與企業聯動通過宗教團體、企業夥伴、學校合作,擴大寄宿家庭招募渠道。
例如,企業可提供「寄宿友好」假期政策,鼓勵員工參與寄宿計劃。
04 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寄宿生態?
科技提升匹配效率通過智能平台,根據家庭特點與學生需求精準匹配,減少文化適應成本。例如,擅長烹飪的家庭可優先接待對飲食要求高的學生。
提升社會認可度通過媒體宣傳寄宿家庭的積極案例,提升公眾參與意願。例如,年度「寄宿家庭開放日」可邀請潛在寄宿家庭與現有寄宿家庭交流經驗。
政策長期規劃將寄宿家庭納入國家教育支持體系,確保其權益保障(如保險覆蓋、法律諮詢),提升家庭和學生的雙向安全。
結語
家的溫度,超越國界
在高效運轉的新加坡,寄宿家庭不僅為留學生提供住宿,更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樑。
儘管面臨挑戰,但通過政策優化與社會合作,這一模式有望成為新加坡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支柱。
未來,若有更多家庭加入,新加坡的「家文化」將在全球學子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