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不会“发” 柔佛水灾凸显柔新特区的基建挑战

2025-03-22     清禹     2625

遇水不会“发” 柔佛水灾凸显柔新特区的基建挑战 理想上,柔新经济特区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互补,大家一起合作发大财。

然而,其中仍有不少软硬件方面的问题,预料将在接下来成为这个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

近两日东北季风带来的长命雨,更暴露出了另一艰巨挑战:

洪水问题不解,柔新特区何去何从?

各大道路被水“切断”在庞大雨量下,柔佛各地泛滥成灾,灾情频传,截至今日,已有超过1万名灾黎被迫从家园疏散。

除了无家可归的灾民,新山市区通往各地的主干道路更受到严重积水影响,导致交通严重瘫痪。

包括连结新山关卡的东部疏散大道(EDL),以及前往其他商圈及人口稠密区的地不佬大道、巴西古当大道和士姑来大道,都被高涨的洪水“切断”,一些路段仅能勉强通行,有的则被迫关闭。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el/1175637720169586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1508873836/videos/pcb.10227906551878377/3124200951063083

不少人堵在长长的车龙动弹不得。

有人抱怨,平日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路程,花了4、5个小时竟还回不了家。

也有乘搭校车的学生据称花了整整7个小时才从学校返家。

遇水不会“发” 柔佛水灾凸显柔新特区的基建挑战一辆在士姑来区路一带因无人移走而没顶的汽车成了昨日柔佛水乡泽国的缩影。(互联网)人和货出不去?此番水灾所导致的后患,尤其是交通大瘫痪,有意到当地投资的企业看在眼里,势必会针对这类风险评估再三。

柔新特区的落实细节庞杂,但逻辑非常简单:

新加坡有钱有技术,马国有地有劳动力,新加坡企业到当地设厂,皆此降低成本;柔佛则借着投资流入,发展经济,为当地人提供工作机会。

在这当中,新柔两地一衣带水的联通性是关键。

早前,已有不少分析提到,柔新经济特区的成败,取决于两地关卡的交通堵塞问题能否妥善解决。

而昨日(21日)新山主干道路因水患陷入瘫痪,更凸显交通问题恐怕不仅限于关卡是否塞车。

根据计划,柔新经济特区腹地极广,面积超过3500平方公里,大约是新加坡的4倍,分为九大区块。

除了新山市中心,仍有其他属于柔新经济特区的经济板块分布在柔佛其他区域,到当地投资的新加坡及外国企业将根据商业性质,前往不同区域设厂设点。

换句话说,出了关卡,通往其他地方的交通,仍将是柔新经济特区是否顺利发展的要素。

若在未来,像这两日突发性水灾导致交通大瘫痪的情况仍无法避免,把生产线和部分营运项目迁移至柔新特区,但仍须把货品运回新加坡,进行转出口或销售的企业,在营运方面恐怕将迎来不少挑战。

一场豪雨,便可能导致新柔两地人员及货物流动陷入紊乱。

这恰恰是柔新经济特区成败的关键。

遇水不会“发” 柔佛水灾凸显柔新特区的基建挑战洪水问题已是困扰柔佛多年的沉痾。(马新社)马国联邦政府和柔佛州政府今年3月初曾宣布,将合作加强柔州的水供及防洪设施。

相关计划包括投资16亿令吉(约4.8亿新元)在柔佛建设三座河岸水库,以应对当地居民和柔新经济特区的用水需求。

针对治水问题,柔佛州务大臣翁哈菲兹则强调将加速推动新山、麻坡和哥打丁宜等地区的防洪工程

此外,在交通方面,新柔地铁(RTS)于2026年通车后,每日载客量将逐步增加至15万人次,但在柔佛公共运输网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将人流从新山的武吉查卡站疏散至柔佛其他区域,近来也成为热议课题。

一些专家指出,在柔佛道路流量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只有改善公交系统,才能避免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恶化,拖了柔新经济特区的后腿。

综观新加坡媒体报道,不少本地企业都表露出到柔新经济特区发展业务的意愿。

但其中一个挥之不去,让他们必须三思而行的担忧是:

当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跟上脚步,有无准备到位?

这包括加强水电供应,确保工厂顺利运转;改善交通系统,确保人员与物流畅通,以及提升排水系统,应对常年困扰柔佛的洪水问题。

近几日的长命雨,无疑再度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