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蟒蛇肉,小小的海凡就聯想到父親的工作環境有多麼的險惡。
童年窮困,父母親都要從事勞力工作,本地作家海凡表示,到了青少年時期開始思考,要如何才能讓生活好轉?
「我曾經在製衣廠工作過,24小時輪三班,兩三千工人,那個時候60-70年代,新加坡有許多勞動力密集的工作,賺的錢很少,工作幸苦,環境惡劣,噪音很吵,空氣污濁。當時覺得這個社會很多不合理,就開始想如何讓生活更好一些。」
1970年代中期,當時中國文革的一些思想傳到本地,看了一些中國的畫報,接收了社會主義思想,受到了影響。海凡和當時一些青年朋友參與了文藝團體,在團體當中認識了不少人,其中有地下組織的人。
1976年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他毅然決然離開新加坡,逃到泰馬邊界的山林里加入馬共游擊隊。
海凡,本地作家,另一個筆名是辛羽,本名洪添發。曾經出版多本散文、小說。《可口的飢餓》這本書入選2017年香港《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說。2024年憑《雨林的背影》,在新加坡文學獎華文小說組中獲獎。
這個系列的《958印象古早》海凡回憶1976年如何離開新加坡加入馬共游擊隊,13年的時間住在近乎與世隔絕的雨林里的不尋常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