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国经济衰退的阴影笼罩,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也未能幸免于这场风暴。与此同时,美国银行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断传来,也让新加坡银行业的从业者们人心惶惶。
新加坡银行业究竟将走向何方?是在风暴中坚守,还是被迫做出艰难的调整?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02 风暴眼:华尔街裁员潮席卷狮城
近期,美国银行业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3月中旬,摩根斯坦利全球裁员2000人以控制成本。此前,高盛也提前进行了年度裁员,预计削减3% - 5%的员工。这些大型美国银行在本土市场的裁员行动,很可能会波及到它们在新加坡的业务。
"美国母公司的裁员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新加坡分行往往在总部行动后3-6个月内跟进调整。"
The GMP Group银行与金融部门助理总监Charnele Tan指出,经济衰退的阴影、关税以及贸易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在美国银行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削减预算或进行重组。事实上,这些银行已经在亚太地区缩减了员工规模,新加坡作为区域战略的一部分,也难以幸免。
三重暴击:新加坡银行业的至暗时刻
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的金融市场一直以稳健和创新著称。这里拥有超过2500家持牌金融机构,近20万金融从业者,其中本地人占比超80%。然而,如今的新加坡银行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市场环境来看,美国股市自2月19日达到峰值后,便一路震荡下行。3月10日,科技股遭遇重挫,创下2022年以来的最大跌幅。美国总统的关税 hikes、spending cuts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局势,让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日益加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对银行业务的需求变得不稳定,银行的业务增长面临压力。
新加坡的银行们也在积极调整策略。Forvis Mazars金融服务咨询合伙人Athreya HD表示,银行正在采取更为谨慎的招聘策略,将重点放在对核心业务至关重要的岗位上。同时,数字化转型推动着银行优化员工结构,这可能会导致整体员工数量的减少。
岗位生死簿:谁会被淘汰?谁在逆势崛起?
在当前的形势下,投资银行和交易等对市场敏感的领域,成为了受冲击最严重的区域。随着企业努力应对政策变化,原本对银行业务增长的乐观预期逐渐消散,银行不得不更加严格地控制成本。
全球贸易的不稳定也对新加坡银行业产生了影响。美国政府频繁的关税调整,使得跨境融资、货币兑换和贸易融资等业务的需求受到冲击,新加坡的银行可能会相应缩减在外汇或贸易融资团队的招聘计划。
尽管东南亚和新加坡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活动有望增加,但银行在招聘投资银行家时仍持谨慎态度。ManpowerGroup Singapore国家经理Linda Teo表示,虽然可能会有战略性的团队扩充,特别是在具有区域市场专业知识和复杂交易结构经验的领域,但大规模的招聘热潮尚未出现。
除了市场波动和美国银行业的影响,新加坡银行业自身的结构变革也在悄然进行。近年来,银行在自动化和数字化方面投入巨大,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对部分岗位造成了冲击。
Randstad Singapore的Lim Chai Leng指出,全球银行中技术、运营和风险职能的岗位,由于人工智能和新兴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更高的失业风险。例如,星展银行(DBS Group Holdings)上个月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削减约4000个合同工和临时工岗位,以应对人工智能对人力岗位的替代。
"现在猎头电话只打给三类人,"一位摩根大通前交易员苦笑道,"会卖私募基金的,懂碳核算的,或者能搞定东南亚家族办公室的。"
不过,并非所有领域都陷入寒冬。新加坡作为财富管理的重要枢纽,在这方面的招聘需求依然强劲。野村控股本月表示,将扩大其在新加坡和迪拜的财富管理团队。渣打银行执行长Bill Winters也表示,银行将投入15亿美元招聘更多员工,包括面向客户的关系经理。
此外,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对私人市场投资兴趣的上升,也催生了对私人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和另类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
这场裁员潮背后,实则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当算法开始吞噬中台岗位,当地缘政治重塑业务版图,传统金融人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正如MAS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所言:"未来十年,金融业的岗位不会消失——但一定会变得完全不同。"
对于真正具备适应力的从业者来说,危机或许正是打破职业天花板的契机。毕竟,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正是那些主动拥抱投行电子化的交易员,最终成为了今天的MD。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