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加劇,美國經濟衰退的陰影籠罩,新加坡作為亞洲金融中心,也未能倖免於這場風暴。與此同時,美國銀行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不斷傳來,也讓新加坡銀行業的從業者們人心惶惶。
新加坡銀行業究竟將走向何方?是在風暴中堅守,還是被迫做出艱難的調整?今天,就讓我們深入探討這一話題。
02 風暴眼:華爾街裁員潮席捲獅城
近期,美國銀行業裁員的消息不絕於耳。3月中旬,摩根斯坦利全球裁員2000人以控制成本。此前,高盛也提前進行了年度裁員,預計削減3% - 5%的員工。這些大型美國銀行在本土市場的裁員行動,很可能會波及到它們在新加坡的業務。
"美國母公司的裁員就像推倒多米諾骨牌,新加坡分行往往在總部行動後3-6個月內跟進調整。"
The GMP Group銀行與金融部門助理總監Charnele Tan指出,經濟衰退的陰影、關稅以及貿易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在美國銀行在新加坡的分支機構削減預算或進行重組。事實上,這些銀行已經在亞太地區縮減了員工規模,新加坡作為區域戰略的一部分,也難以倖免。
三重暴擊:新加坡銀行業的至暗時刻
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的金融市場一直以穩健和創新著稱。這裡擁有超過2500家持牌金融機構,近20萬金融從業者,其中本地人占比超80%。然而,如今的新加坡銀行業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市場環境來看,美國股市自2月19日達到峰值後,便一路震盪下行。3月10日,科技股遭遇重挫,創下2022年以來的最大跌幅。美國總統的關稅 hikes、spending cuts以及地緣政治的複雜局勢,讓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日益加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對銀行業務的需求變得不穩定,銀行的業務增長面臨壓力。
新加坡的銀行們也在積極調整策略。Forvis Mazars金融服務諮詢合伙人Athreya HD表示,銀行正在採取更為謹慎的招聘策略,將重點放在對核心業務至關重要的崗位上。同時,數字化轉型推動著銀行優化員工結構,這可能會導致整體員工數量的減少。
崗位生死簿:誰會被淘汰?誰在逆勢崛起?
在當前的形勢下,投資銀行和交易等對市場敏感的領域,成為了受衝擊最嚴重的區域。隨著企業努力應對政策變化,原本對銀行業務增長的樂觀預期逐漸消散,銀行不得不更加嚴格地控制成本。
全球貿易的不穩定也對新加坡銀行業產生了影響。美國政府頻繁的關稅調整,使得跨境融資、貨幣兌換和貿易融資等業務的需求受到衝擊,新加坡的銀行可能會相應縮減在外匯或貿易融資團隊的招聘計劃。
儘管東南亞和新加坡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活動有望增加,但銀行在招聘投資銀行家時仍持謹慎態度。ManpowerGroup Singapore國家經理Linda Teo表示,雖然可能會有戰略性的團隊擴充,特別是在具有區域市場專業知識和複雜交易結構經驗的領域,但大規模的招聘熱潮尚未出現。
除了市場波動和美國銀行業的影響,新加坡銀行業自身的結構變革也在悄然進行。近年來,銀行在自動化和數字化方面投入巨大,這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對部分崗位造成了衝擊。
Randstad Singapore的Lim Chai Leng指出,全球銀行中技術、運營和風險職能的崗位,由於人工智慧和新興技術的應用,面臨著更高的失業風險。例如,星展銀行(DBS Group Holdings)上個月宣布,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削減約4000個合同工和臨時工崗位,以應對人工智慧對人力崗位的替代。
"現在獵頭電話只打給三類人,"一位摩根大通前交易員苦笑道,"會賣私募基金的,懂碳核算的,或者能搞定東南亞家族辦公室的。"
不過,並非所有領域都陷入寒冬。新加坡作為財富管理的重要樞紐,在這方面的招聘需求依然強勁。野村控股本月表示,將擴大其在新加坡和杜拜的財富管理團隊。渣打銀行執行長Bill Winters也表示,銀行將投入15億美元招聘更多員工,包括面向客戶的關係經理。
此外,新加坡家族辦公室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對私人市場投資興趣的上升,也催生了對私人市場專業人才的需求,如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和另類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士。
這場裁員潮背後,實則是全球金融體系的重構:當算法開始吞噬中台崗位,當地緣政治重塑業務版圖,傳統金融人必須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
正如MAS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所言:"未來十年,金融業的崗位不會消失——但一定會變得完全不同。"
對於真正具備適應力的從業者來說,危機或許正是打破職業天花板的契機。畢竟,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正是那些主動擁抱投行電子化的交易員,最終成為了今天的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