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媒英文新聞CNA報道,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長期以來都從新加坡武裝部隊中招攬人才,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顏曉芳,以及總理公署高級政務部長陳國明,都在參選前辭去軍職。
曾是三軍總長的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志明,2015年踏入政壇,當選白沙—榜鵝集選區議員。2020年,他首次領軍出戰當年新設立的盛港集選區,但出師不利,以約四個百分點的差距敗給工人黨。
3月16日,他現身惹蘭加由單選區舉辦的社區活動,並在一周前出席了行動黨在芬薇爾支部舉辦的議員接見居民活動,外界預計他將在這個新單選區上陣。
軍人從政的傳統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比爾維爾·辛格(Bilveer Singh)表示,軍隊高層轉入政壇的模式一直是可行且受到鼓勵的。
譬如國務資政李顯龍、張志賢,以及前外交部長楊榮文,都是武裝部隊獎學金得主,這也體現了我國唯才是用的制度。
他說:「在新加坡這樣的小國,進入軍隊並不意味著終身從軍。他們可以被調配到其他領域,為社會更大利益服務,比如從政或進入公共服務領域。」
軍人從政的優勢及挑戰其他一些觀察家,包括人力資源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退役軍官擁有獨特優勢,包括領導大型組織的經驗、團結和激勵他人的能力、跨團隊合作能力等。
此外,軍事背景賦予他們戰略規劃、決策分析,以及在高壓環境下精準決策的能力。
退役軍官也擁有較強的適應力、紀律性和道德觀,對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也十分熟悉。
比爾維爾教授表示,相較於一般平民,高級軍官對新加坡的戰略需求也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
但擁有軍旅背景也可能帶來潛在的挑戰。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Terence Lee博士說,民間社會更強調協作、等級觀念較弱,在軍中養成的權威型領導風格,可能會與民間團隊合作和個人賦權的理念產生衝突。
比爾維爾教授則指,要成為一名國會議員,需要經歷一段適應期,包括熟悉基層事務、議會流程、國際關係等多個方面。
他說:「並不是說你今天是將軍,明天就能成為政治領袖,沒有保證。」
在爭取選民支持方面,比爾維爾教授認為,軍旅背景本身並非關鍵,他們的實際行動和言行舉止才更具影響力。
「高級軍官的性格和氣質,以及公眾是否相信他們真心愿意為選民服務,才是決定性因素。」
軍人加入反對黨在新加坡,反對黨從未有過高階軍官成為國會議員。
前空軍中校阮健平曾於2021至2023年擔任前進黨秘書長,並在2020年大選中參選。
此外,前准將李顯揚也於2020年6月加入前進黨,儘管他並未參選。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Alan Chong博士表示,軍官投身政治往往視其為「職業召喚和國家責任的延續」。因此,加入執政黨能提供更大機會進入內閣、直接制定政策,而反對黨目前難以提供相同的機會。
誰可能接任下一任國防部長?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軍方出身的國防部長是張志賢,他於2003年至2011年擔任該職務。
自2011年以來,國防部長一職由前外科腫瘤醫生黃永宏擔任。
政治觀察家指出,一旦黃部長卸任,尚不清楚誰將接任他。比爾維爾認為,教育部長陳振聲或是潛在候選人,而如果職總秘書長黃志明再次參選並選中,也可能是人選之一。
他補充說:「如果讓沒有軍旅背景的人擔任國防部長,他必須從頭學起。」
更多相關報道,請瀏覽《大選2025》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