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或新加坡作为签署方参与的相关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跨国公司员工调派的海外申请人。
暂时占据职位,工作期限为一个月或更短的候选人。
2025年:薪资门槛再次上调
2025年1月1日,EP月薪最低要求将从5000新币调高至5600新币,金融行业调高至6200新币。
3. 新加坡EP最低薪资调整总结
从时间轴回顾可以看出,从2014年至2025年,新加坡EP的最低薪资要求经历了多次调整,尤其是疫情后,调整频率和幅度显著上升。对此本文对历年调整进行总结如下(所列最低薪资是针对23岁及以下EP申请者的薪资,随年龄增长最低薪资逐渐升高):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疫情前人力资源部对EP薪资要求调整次数少、间隔长、调整幅度小。2014年起至疫情前,人力资源部对EP最低薪资每三年有一次调整,每次上调均为300新币,每年平均上涨100新币。
疫情后,人力资源部对EP薪资要求的调整频率和幅度显著上升,2020年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对EP最低薪资一共进行了3次调整,除金融行业外其余行业最低薪资共计上涨900新币,一年共计涨幅25%;金融行业最低薪资共计上涨1400新币,一年共计涨幅38.89%。在此之后不到3年时间,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再次将最低薪资上调500新币,相比疫情前每次上调300新币而言依旧是大幅调整, 2025年1月1日,最低薪资再上调600新币(金融行业700新币)。总体来看,2020年至2025年年均上调最低薪资380新币(金融行业年均520新币),相对疫情前年均上调100新币翻了3.8倍。
EP 政策收紧看似提高了门槛,但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而言,实则是 “优质人才” 的认证标签,既能享受职场竞争优势,又能获得政策便利与长期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提前规划薪资、学历及雇主策略,主动适应政策变化。
4. 总结
过去十年,新加坡政府在外籍雇员政策上的调整呈现出明显的双重趋势:一方面,WP工作准证的放宽增强了企业雇佣熟练工人的灵活性,另一方面,EP就业准证的申请条件则日益严格,提高了外籍专业人才进入新加坡的门槛。
EP政策的演变,尤其是疫情后的调整,体现了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精准化管理。从不断提高的最低薪资要求到引入COMPASS评分系统,政府希望确保外籍人才能够真正为新加坡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对于计划申请EP的人士而言,适应这一趋势,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技能经验、学历资质以及雇主的雇佣结构等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如何顺利获得EP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关注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