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族政权崛起
17世纪中叶,中国明清易代,大批不愿被满清统治的汉人来到东南亚。盘踞台湾岛的郑氏政权一度威胁清廷对东南沿海的统治,直到1683年,清朝将台湾重新纳入版图。
郑军水师副将张杰绪(一说张绪杰)不愿降清,他率部南下到纳土纳群岛落脚。张杰绪等人仍奉明朝为正朔,将这里称为安不纳岛(亦称安波那岛)。
凭借绝佳的地理位置,张杰绪治下的安不纳岛成为周边海域航线重要的停靠点,当地渔业快速发展,华人规模进一步增长,华人势力几乎覆蓋了整个纳土纳群岛。
南海丰富的渔业资源
与此同时,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一路航行来到东南亚,荷兰击败葡萄牙人,夺取马六甲等地,还率先在爪哇岛建立荷属东印度殖民地,逐步将势力深入散落在东南亚的大片群岛。
17世纪,荷兰一方面积极巩固在爪哇岛的基本盘,同时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将英国势力逐出爪哇岛西部和苏门答腊岛。荷兰还击败葡萄牙并夺取了至关重要的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苏拉威西岛。
荷兰人来到东南亚
到18世纪初,荷兰以爪哇岛为核心向周边岛屿扩张,为全面控制印尼群岛奠定了基础。
18世纪上半叶(一说1724年),荷兰人击溃了纳土纳群岛上的华人势力,将其纳入荷属东印度势力范围。
荷属东印度的扩张
荷兰人废弃了华人惯用的安不纳岛名,改用音译的纳土纳群岛,试图抹除当地与中国的联系。
但纳土纳群岛远离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核心区,荷兰对这里的投入几乎为零,中国渔民仍按季来到纳土纳群岛周边的西南渔场捕鱼。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一些华南地区的破产渔民、农户冒险突破清廷的海禁禁令,来到东南亚讨生活。
华人积极开拓南洋的荒山田地,相继在加里曼丹岛上建立兰芳、戴燕等政权,其中一些华人就是经纳土纳群岛来到加里曼丹岛的,源源不断的华人移民构成日后印尼华人的族群基础。
东南亚华人政权
英荷两国在1824年签订的关于划分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势力范围的《英荷条约》中也没有关于纳土纳群岛的归属条款。
到19世纪末,荷兰才逐步建立了对纳土纳群岛的有效统治,当时纳土纳群岛人口约5000人,其中90%是华人,岛屿仍在传统的渔业经济基础上运转。
此时的清朝已日薄西山,在列强的入侵下国门洞开。清朝没有西方国家那样强的海权意识,但随着法国占领印度支那、日本割取台湾岛,南海门户洞开。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的中国海军实力弱小,法日等国占据了南海多数岛屿。
20世纪初的东南亚
中国对此表示抗议,于1935年将南海大部地区划入中国地图范畴,但纳土纳群岛标色与荷属东印度一致。
二、南洋群岛的“风暴眼”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大举入侵东南亚,随着英美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被瓦解,纳土纳群岛也被日本人占领。
日军入侵印尼
日本战败后,去殖民化浪潮席卷全球。荷兰本想重建荷属东印度,自1945年起,印尼人同荷兰军队进行了惨烈的战争。
与此同时,法国也重返东南亚并占据南海大量岛礁。中国向法国提出抗议,并于1947年派遣军舰接收西沙、南沙诸岛。
194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以不连续的十一根线段表示中国在南海享有的权益范围,即“十一段线”。
十一段线
十一段线最南处划在了北纬4°,即纳土纳群岛以北海域,这意味着中国不宣称对此地的主权。
以当时的国民政府视角来看,首先,纳土纳群岛以华人为主体,但这里被荷兰等西方殖民者控制了数百年,中国缺乏有力依据将其纳入版图。其次,当时中国海军实力弱小,无力保护距离大陆1900公里之遥的纳土纳群岛。
纳土纳群岛远离大陆
1949年,无力再战的荷兰承认印尼独立,荷兰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基本被印尼接手,其中就包括纳土纳群岛。同年新中国成立,延续了对南海“十一段线”内权益的主张,只是1953年时去除了位于北部湾的两段,将其变成了如今的“九段线”,但九段线依然不包括纳土纳群岛。
作为东南亚最先独立的国家,印尼想把当时还未独立的英属马来亚等南岛民族聚居区整合起来,建立“大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