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尤清|新加坡纪行(二):南洋烟雨中的故国乡愁

2025-03-31     静姝     1485

如今,许多年轻人可能对“宗族”这一概念感到陌生,然而,在江夏堂,我看到的不只是血缘的连接,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在异乡,家族不仅仅是姓氏的归属,更是情感的依靠,是面对挑战时的一种力量。

最后一站,我来到了怡和轩。这座建筑不仅是新加坡华人社群的重要活动中心,更是社会精英、文化名人聚集之地——华人社会的文化桥梁。

这里的氛围与庙宇、宗祠截然不同,没有宗教仪式的肃穆,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场关于华人历史的展览,详细介绍了新加坡华人如何在19世纪至20世纪间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网络,如何通过教育、商业、政治影响这片土地的发展。

据说,许多华人领袖、文化名人都曾在怡和轩留下足迹,讨论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如何维护华人的权益。站在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建筑中,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文化纽带,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个人与社会。

回望这几日的旅程,心中感慨万千。新加坡的现代化令人惊叹,但真正打动我的,却是隐藏在高楼大厦之间的这些庙宇、宗祠和会馆。它们不仅是建筑,更是华人文化的见证者,是几代人在异国他乡奋斗的印记。或许,这就是“根”的真正含义。它并不局限于故乡的土地,而是深植于血脉之中,体现在人们的信仰、家族认同和文化传承里。

无论走到哪里,这些传统都会成为精神的寄托,让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能在庙宇钟声响起的那一刻,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那些曾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华人先辈,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他们留下的奋斗精神,却在新加坡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高楼中熠熠生辉。

2025年1月25日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