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每隔幾年接受詳細的體檢,確保身體健康。要確保地鐵服務安全可靠,列車也必須進行日常檢查和維修,每四至五年再做一次大修。
列車的「醫生」就是工程師和技術員。《8視界新聞網》記者日前在交通部和SMRT的安排下,走入碧山車廠,了解他們如何「診治病患」。
據記者目測,維修工場有三個足球場大小,工作區域根據不同系統和子系統進行劃分,數百名工程師和技術員各司其職。
公共運輸業者SMRT表示,每輛列車安裝多達13個主要系統,包括:推進系統、空調系統、列車信號系統、轉向架、氣動與制動系統等。這些系統包含若干個子系統,通常由硬體與電子控制裝置組成,用於控制與通訊。
為了了解不同的列車,工程師和技術員必須持續進行再培訓,更新知識和技能。
54歲的助理工程師余培樹以新一代列車為例指出,列車結構和上一代列車不同,重量也更重,因此需要學習相關維護和修理方法。
他說:「一些員工在白天上班,也有一些車間24小時需要有人待命。無論多麼艱苦,我們都會把任務完成。」
技術員就像專科醫生列車每天「下班」後,回到車廠都得先做清洗和檢查,確保沒有問題,才能「回家」,駛入停車位。
余培樹比喻,技術員就像是專科醫生,負責照料不同的系統和部件。
「(如果)列車有問題,我們就是醫生,檢查列車到底是什麼原因發生故障。如果列車突然發生故障,就馬上拉進來,隨時可以進行維修。」
除了日常維護,列車也會根據使用情況展開大修,以確保安全可靠。
SMRT表示,大修周期由原始設備製造商(OEM)設定,目前為每隔四至五年大修一次,周期會隨著使用情況變化而調整。
列車大修必須在21天內完成,所有相關部件必須從轉向架上拆下,送至相應車間進行檢查,更換磨損或損壞的部件,重新組裝後再進行全面功能測試,確認列車能正常操作,才算大功告成。
軌道維護須在惡劣環境下與時間賽跑可靠的地鐵服務不僅需要「健康」的列車,軌道的「健康」也至關重要。負責維護軌道的技術團隊更是要跟時間賽跑,還要面對各種惡劣環境。
SMRT透露,工程師和技術團隊會全天候進行軌道維護,但與軌道相關的作業只能在凌晨1點30分至4點30分的工程時段內進行。
每根行車軌道重達一噸以上,如果發現磨損或故障,技術團隊必須藉助重型機械進行更換,而SMRT每晚都會部署多個團隊,才能在三個小時內完成更換。
為了了解他們的工作,記者隨技術團隊從地鐵環線濱海灣站月台走下隧道,沿著漆黑的隧道步行到磨損的18米長軌道區段。
軌道悶熱粉塵四溢 高架橋得克服風吹雨打SMRT地鐵軌道更換高級工程師沙茲尼(Muhammad Shazni)說,巡邏員和鐵路機車會分別檢查軌道狀況,相輔相成。一旦發現磨損或故障,技術團隊會評估緊急程度,再決定更換的先後次序。
技術人員分工合作,進行切割、焊接和澆築定型等高溫作業。現場悶熱不通風,而且粉塵四溢。
沙茲尼說:「距離地鐵站越遠,(在隧道里)就越悶熱,但是在戶外高架橋上,就會遇到風吹雨淋的天氣,對更換軌道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對沙茲尼等技術人員來說,調整生物鐘以適應工作時間也並非易事,同時也要抽空與家人朋友相伴,平衡工作和生活。
他說:「我認為這是一種犧牲。但我們所做的工作影響著新加坡的數百萬人和地鐵網絡,使國家得以繼續發展,我為我們所做的工作感到非常自豪。」
遇到軌道突發故障影響列車運營時,沙茲尼會告訴自己:「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改進,確保我們從過去的事件中吸取教訓,做得更好,確保軌道始終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