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树之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限地装置作品,环氧树脂,12m(W)x12m(L)x4m(H),2007年
《无树之日》是杨子强参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现场艺术创作计划”的一件作品,首次展出是在2007年,2014年在新加坡美术馆重新展出。“主办单位让艺术家以博物馆现场的建物结构作现场的创作对话,期待艺术家来改变观众对博物馆的观看印象。在据点对话上,杨子强将博物馆圆形大厅内的砌砖和石灰柱化成了一个融化、流泻状态中的生命体。后来2014年在新加坡美术馆的版本,杨子强又将馆内特别展厅‘密室’(The Secret Room)入口处的古典希腊圆柱溶解为一滩白色液体。”[2]这件作品是一种富于诗歌化的、暧昧的艺术表述,虽然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却折射出美术馆这种文化机构被观看的主观尺度。1990年代后期,台湾的高千惠[3]教授曾经写过《是谁杀了美术馆?》的一文,探讨美术馆的公共性、美术馆的硬件和软件之争、“爆堂秀”(Blockbuster Show)与“主题园”(Theme Park)的盛行,以及民粹与精英定位的困惑等问题。杨子强的作品无疑进一步阐述了寄居在巨大、夸张、暴力视觉经验下的娱乐美学,回应了当代艺术生产模式与机制空间伦理之间的关系,让人措手不及,惊叹于不愿错过现场。这件作品相当有震撼力,是杨子强的大众化、波普化、媒体化、文娱化的“缪斯殿堂”概念的延申,又似乎是一则描述未来艺术社会的寓言,在当时所有的预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被一众国际评委一致认定为是杰出而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材质特殊的缘故,该作品本身无法以实体形式收藏,每次展出都要重新制作,这让新加坡美术馆颇为纠结,对是否可通过收藏“制作方法”完成正式典藏该件获奖的“实体”作品伤透了脑筋。这也许就是刹那与永恒的迷思吧。反观杨子强,他对此则毫不在意,彼时他还未转籍新加坡公民,仍幻想着有一天返回故乡,享受云水谣的诗意。
《丽美中心——金山上的美容院》朱铭美术馆限地装置作品,环氧树脂,12mx5m,2017年
杨子强的另一件作品《丽美中心——金山上的美容院》也广受赞誉。这件作品,“是他那些夸张的球状女性形体,以一种膨胀,同时又滑稽、怪诞和可爱的手法,描绘性征。”这是一种过度,而非优雅。“在杨子强如积云状般饱和与肿胀的粉红和银色女性形体中”,“横跨继承的巴洛克和洛可可美学”,“巴洛克?因为如云状般的女性形体,体现了同名于这段艺术史时期的华丽‘畸形珍珠’。而洛可可?因为它们让华丽装饰的沉重变得轻盈,带来了一种嬉戏般柔和且蓬松轻薄的心境。”[4]
杨子强认为,“我们身体的有限存在时限,诱发我们对无限时间的想像。当我们欣赏著那些滞留于历史长河中的雕塑或物件,以时间胶囊般,跨越时空的简单滞留方式,物理性的保留着曾经存在的‘事件’讯息时,无可避免的,这悠远时间的长度直接诱发观者对于遥远过去的存在想像,也同时是指向于未来的。于是,我们把对时间的未来延续想像架构在坚固恒久的材质上,如同这正在被欣赏著的,过去的经典。当代的个人表达形式已然跨越了纪念碑般的古典形式。我们回到生活中寻找能够细腻刻划‘时间’的日常材质,进行着‘时间单位’的新清单统整,而这也包括滞留在这些“时间刻度”之间所连系着的日常经验。影像纪录的普及时代下,我们进一步把‘时间单位’的精密刻划度延展至当下瞬间,并通过可反复回溯的影像再现,不断的重启已消逝的过去当下。不同物质的存在时限,允许我们能够深刻阐述相对物质之间所构成的‘时间剧场’。通过重启当下的永恒回归和一个‘永恒瞬间’的诗性定格,进一步跳脱坚固材质的经典滞留来确保创作者的想法能被持续的转述。通过确认艺术创作所积极架构的个人意识面与个人显性表达的趋向,以及创作思考的时间滞留性与持续存在性,我们可稍微区分出艺术创作有别于普世哲学/禅学的思考着力点。”[5]
《修趾甲》镜面不锈钢、粉色烤漆树脂,9m(W)x24m(L)x15m(H),2013年
杨子强的工作室兼展厅曾举办过很多小型的展览,参展的大多是往来新加坡的西方艺术家,间或也有本地艺术家参与。工作室的玻璃门上,贴著一个数字——2052。他说,雕塑可能会失传。雕塑和装置不一样,和当代艺术中的现成艺术品也不一样,不仅需要概念和艺术的想像,还有很多技术元素。他希望几十年之后的2052年,雕塑还在。当然,这是狭义的学术层面的意涵。
注释:
[1]侯佚名,《新加坡雕塑艺术家杨子强:颤动的表象》,“Aart一间宅艺术”网站,2019年4月21日。
[2]杨子强、陈燕平、约翰.卡尔卡特等,《VAGUEVOGUE,模糊时尚——杨子强作品Lifestyle Magazine,The Yeo Chee Kiong Collection》,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21年7月8日。
[3]高千惠,知名台湾学者,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研究所客座教授,亦曾任教于美国新泽西蒙克尔州立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高雄国立师范大学跨领域研究所等。
[4]苏茜.林厄姆博士,《反讽的雕塑角色铸型——“美的提问”的可被提问性》,《VAGUEVOGUE,模糊时尚——杨子强作品Lifestyle Magazine,The Yeo Chee Kiong Collection》,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21年7月8日。
[5]杨子强,《泥塑的时间剧场》,台湾国立美术馆,2021年(2022年,该馆再次结册选编此文印刷出版)。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水墨画家、独立策展人兼国家美术馆艺术论文翻译)
(本文首发于《源》170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源》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欲阅读更多《源》杂志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成为《源》杂志会员,即可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为感谢读者支持,即日起只要注册账号,便可享有一年的免费电子版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