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友症”是孤独社会的前奏? 新加坡人的平均挚友人数逐年下降

2025-04-03     清禹     1412

“少友症”是孤独社会的前奏? 新加坡人的平均挚友人数逐年下降 社会越发达,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疏离和冷漠,即使感受到了却又难以名状,总觉得哪里出了问题?

最近就有一项学术调查印证了这点。

今年初,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兼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Mathew Mathews)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人平均拥有的挚友人数,从2018年的10.67人, 减至2024年的6.49人。

同六年前相比,新加坡人拥有的挚友显著减少,而且整体上人们无论年龄或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都更倾向于同自己收入水平相当的人来往和互动。

这份在“新加坡透视论坛2025”发布的调查显示,同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社会凝聚力较良好,但已有迹象显示,基于收入不平等、社交媒体以及移民等因素,本地的社会凝聚力正承受压力。

朋友是幸福人生的支柱之一“少友症”是孤独社会的前奏? 新加坡人的平均挚友人数逐年下降结交挚友需从小做起。(海峡时报)朋友的地位比我们想像的还重要。专家学者更是指出,友谊是幸福人生的支柱之一。

哈佛教授亚瑟.布鲁克斯是世界屈指一数的“幸福学家”。他的幸福四大“药方”是:

  • 信仰(非关宗教的理念)

  • 家庭

  • 深刻真实的友谊

  • 工作

幸福人生需要它们来运转。

根据布鲁克斯教授,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必须善于管理人生投资组合,包括上述四点。

然而,一个关键注意事项是这个组合需要得到平衡,不能过度偏向于任何一种成分。真正快乐的人每天都会做这四件事,而不会忽略它们。

针对友谊的角色,他认为持久的友谊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段关系中,两个人互相欣赏和喜爱。有些人有许多泛泛之交,却没有真心朋友。

例如有些人会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这类人很容易变成工作狂。

布鲁克斯教授最反对的一种瘾是“成功瘾”。那些在世俗角度取得大量成功的人会遭遇这种困境,因为他们会忽略其他同等重要的事物。

“少友症”是孤独社会的前奏? 新加坡人的平均挚友人数逐年下降(海峡时报)他也认为一个人的基准幸福水平约有50%来源于遗传。例如,有些人比其他人阴郁,有些人则并非如此,因此必须有意识的管理主要负面影响因素,避免因它而感到痛苦,并通过管理它们来追求幸福。

他也呼吁人们,幸福的另外50%由两件事组成 ——环境和习惯。

另外,幸福由三种主要元素组成——享受、满足和目的。一个人不具备任何一个元素就无法清楚了解哪里出了问题,无法获得成就感。

布鲁克斯教授开授的幸福学课程在哈佛大学非常热门,他也是畅销书作家和演说家,多年来为《大西洋》杂志写专栏“如何打造人生”,著作包括:《重启人生》、《爱你的敌人》和《打造你的人生》(合著作品)等。

虚拟世界凌驾真实人生“少友症”是孤独社会的前奏? 新加坡人的平均挚友人数逐年下降在数据时代,很多人花在虚拟世界中的时间越来越多。(路透社)专家如是阐述,笔者认为实际人生却复杂得多,挚友变少也包括多种因素。

首先,时代变迁改变社会的结构。在新加坡的传统社交组织如校友会、宗乡会馆都是扩大和巩固社交圈的来源,它们面对挑战也意味现代人的社交圈受到局限。

其次,是社交媒体取代人际交往。过多花在网上的自我空间无疑缩短我们的人际交往,这在年轻一群当中更是明显。

于是,家人之间话少、甚至没有交际,朋友更是变得可有可无,饭桌上年轻一辈依然机不离手已是莫大的讽刺,却已成为平常百姓家的日常一幕。这是手机泛滥时代的悲哀。

于是“小我”无限量扩大,“大我”不复存在,朋友何来?朋友何在?

“少友症”是孤独社会的前奏?“少友症”是孤独社会的前奏? 新加坡人的平均挚友人数逐年下降组屋区常见的一幕,一个个老人家无所事事坐着看人来人往。(海峡时报)笔者认为社会发展至此,出现“少友症”和“孤独症”似乎是理所当然,也势不可转。

而“少友症”算不算是“孤独症”或“孤独死”的必然前奏?在没厘清两者关系前,后者的数据昭然若揭,每年的孤独死数据已是逐年增加。

为贫困人士免费办理身后事的众弘福利协会成立于2012年,去年一共处理了270起孤独死亡案件,而2023年为190起。根据趋势推断,朝向每天一起“孤独死”的数据已是近在眉睫。

组屋区是孤独死的重灾区。从事创伤清理(trauma cleaning)工作的DDQ Services年初向媒体透露,公司每周处理两到三起年长独居者在家中去世的事件。

当然,越活越少朋友,也可能是“贵精不贵多”,追求更私人的生活方式。

“少友症”是孤独社会的前奏? 新加坡人的平均挚友人数逐年下降有些人喜欢人多的活动,例如跳广场舞。有些人则喜欢独处。(海峡时报)但是,随着单身人士比例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而且这个群体也在逐渐老龄化,孤单生活而不求他人,最终落得无人可求的处境将会变得更普遍。

在此前提下,我们或许可从组屋的设计、医疗和社会服务的普及化和扩大老龄社交圈进行规划,让不想孤单的人口多一个支援的出口。

行文至此,来数数你一生中的“幸福资本”——除了家人之外,你有哪些可以陪伴你到最后的朋友?

有哪些朋友是可以与你同喜同悲,耐心听你倾诉和得意分享,默默陪伴你走过人生低谷和高光的挚友?

或者还可以想想,你想扮演怎样的一个朋友?能否在四方朋友的旅途中带来丝丝真心关怀和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