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保護主義的崛起 李光耀這些話至今仍有借鑑價值

2025-04-05

特朗普祭出對等關稅大棒,被視為二戰結束以來全球貿易秩序的最大變動,貿易戰的硝煙味愈來愈濃,外界普遍認定將引發嚴重經濟震盪。

翻看歷史,作為全球自由貿易秩序領導者的美國,並非首次出現這樣的貿易保護主義。

1980年代,日本工業的興起,美日兩國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也曾一度導致美國掀起保護主義風潮,希望藉由限制國外進口貨品,保障美國人的工作(這與特朗普提高關稅以讓製造業回流的說法如出一轍)。

當時,面對美國高漲的保護主義,新加坡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曾發表過一些論點,時至今日,仍有借鑑價值。

以下為截取自其幾次演講的重要內容。

保護主義無法保住本國工作「限制進口只會減少貿易和工作。更多,而非更少貿易,才是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的方式。」

——(1985年10月9日,美國國會演講)

「這(保護主義)不僅會保護西方那些本就薄弱和缺乏競爭力的產業,還會助長企業家和工會的軟弱和惰性,以及分化的社會制度,而這是他們如今經濟疲弱的根本原因。」

——(1988年10月24日,「全球戰略:新加坡夥伴關係」會議開幕致辭)

當時美國國會提出了多達300多項保護主義法案,試圖限制日本對美國的進口,以此達到縮減貿易逆差的效果。

但李光耀強調,採取保護主義,只是應對經濟問題的短期手段,無助於提升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相反的,自由貿易能確保產業更新,推動經濟發展,製造就業機會。

李光耀認為,只有汰弱留強,讓資源流向有辦法因應時代變化的產業,才是解決方法。

特朗普公布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恐慌。(路透社)自由貿易是世界和平的基石「如果導致二戰的1930年代大蕭條重演重演,這對所有人將是毀滅性的。」

——(1985年10月9日,美國國會演講)

若關閉當前的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等同切斷了各國社會釋放活力的出口。這意味著世界將回到以舊模式,即透過擴張、殖民、建立勢力範圍、附庸國來擴大市場和提升生活條件的時代。」

——(1985年10月10日,華盛頓國家記者俱樂部餐會致辭)

李光耀曾多次提到,自由貿易是二戰後全球和平共榮的關鍵。

他認為,扭曲或無視自由和公平貿易,將破壞現有世界秩序的穩定,而這可能激化各國矛盾,形成重大衝突乃至戰爭。

他主張,全球之所以能避免另一次大型戰爭,是因自由貿易為各國創造了一種無須擴張領土,不必搶占他國資源就能達到經濟繁榮的環境。

這讓許多國家意識到,他們能透過出口貨品和服務來兌現潛力和提升生活水平,不再需要過去那種「打打殺殺」,將自身意志強加於他國人民的做法。

李光耀指出,要求藉由保護主義保障美國人工作的人們沒有意識到,這在1930年代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我們可以想像,一旦德國和日本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努力遭受挫折,這會產生什麼後果。」

因此,他強調,確保自由貿易的體系必須維持,以避免各國退回到封閉與對抗的舊模式,在尋求提升生活水平的過程中發生暴力衝突。

李光耀在1980年代多次警示保護主義可能為全球和平局勢帶來的衝擊。(海峽時報)美國應承擔領導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責任

「毫不誇張地說,世界和平取決於美國和歐洲在不放棄二戰後所建立體系的前提下解決自身問題,那戰爭才可避免。」

——(1988年10月24日,「全球戰略:新加坡夥伴關係」會議開幕致辭)

「限制市場,意味著西方國家質疑過去40年中為所有參與國家充分展現其價值的國際體系。正是西方國家本身建立了這套允許和平、自由和公平貿易的規定,在1945年後帶來了穩定的全球秩序。」

——(1988年10月24日,「全球戰略:新加坡夥伴關係」會議開幕致辭)

「美國是全球自由市場經濟的錨定力量,世界的未來在你手中。」

——(1985年10月9日,美國國會演講)

李光耀呼籲,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的錨定力量,需要肩負起全球的領導責任,而非反其道而行。

他說,為了全球和平與安全,美國應該堅定支持「獎勵和平合作」,並「懲罰違反和平行為」的國際行為守則。

若美國放棄自由貿易,轉而擁抱保護主義,不僅全球經濟會受到衝擊,國際關係也會隨著惡化,形成不穩定的世界局勢。

今日(4日),中國宣布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貿易戰的硝煙已經燃起,但願李光耀40年前的警示,不會成為現實。


相关文章

  • 當和事佬調解失敗 泰國男子慘遭槍殺
  • 經過七年努力 伊拉克摩蘇爾老城大部分地區完成重建
  • 菲律賓今天舉行中期選舉 兩大政治家族激烈競爭
  • 泰國迎來夏季風暴 全國80%地區將下暴雨
  • 杜特爾特被羈押期間 以壓倒性優勢當選達沃市市長
  • 菲律賓坎拉翁火山噴發 火山灰柱高達三公里
  • 法新社:緬軍空襲學校 20名兒童和兩教師喪命
  • 女童高燒11小時未處理引癲癇 馬六甲中央醫院被調查
  • 印尼軍方處理過期彈藥發生爆炸 造成13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