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的想法跟X世代的父母很不一樣? 調查結果挺讓人意外

2025-04-07

我們對Z世代有很多先入為主的看法:缺乏耐性、追求即時滿足、追求個人主義和自由、以及他們的工作觀念和職業規劃與勤奮的老一輩截然不同……

隔一代人,想法真的會有那麼大的變化?

那Z世代(1997年到2006年間出生)與他們X世代的父母(1965年至1980年間出生)隔了兩代,想法是不是更有天壤之別?

《海峽時報》委託了市場調查公司Milieu Insight在2024年10和11月之間,對800名新加坡Z世代和600名Z世代的父母親進行了民調,了解他們對人生目標、壓力、金錢、自尊和失業等問題的看法。家長們均被要求以他們20歲時的思維方式作答。

人生的優先事項有什麼?

對Z世代和父母來說,人生的優先事項是什麼?(海峽時報)

無論你身處在哪一個時代,都想變得富有。

不過,父母們把事業發展和尋找伴侶視為首要任務,其次才是累積財富。

但Z世代的首要任務卻是累積財富,接著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然後才到事業發展和個人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Z世代來說,尋找伴侶並不是優先事項的前三。(紅螞蟻先為未來的生育率默哀三分鐘)

對於老一輩來說,個人發展和事業發展是互相促進的。不過,對於Z世代來說,事業發展並不等於個人發展,除了職業上的進步,他們也關心自己在心理、情感、健康、興趣等方面的提升。

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任啟智解釋說,

每個人都希望經濟上有保障。只是20年前,通往經濟獨立的唯一途徑就是職業上的成功,例如找到一份好工作並在事業上晉升。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認為職業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至於這個想法是否正確,仍有待辯論。」

現在,年輕人可以通過交易加密貨幣和股票來致富。

老一代人對職業的專注,年輕一代在工作與生活平衡上的堅持,這確實是代溝,這不僅讓父母感到困惑,也讓老闆們摸不著頭腦。

退休編輯Ven Sreenivasan(67歲)有兩個Z世代的女兒,他回想說,當年負責新聞編輯室時,有位29歲的員工在下午6點時找他說,「我沒有bandwidth了」。

(編按:bandwidth原指帶寬,指網絡傳輸速率,如今也指一個人的精力或時間容量。)

「我當下一時沒明白,什麼是bandwidth?公司沒有網絡嗎?後來我才明白,『bandwidth』的另外一個意思是『無法再承受更多,我沒有精力了,我需要回家』。」

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啟示。

「在我那個時代,如果你告訴老闆『沒有精力了』,他會告訴你,門在那裡。你可以離開了,別再回來了」。

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對年輕人工作態度怠慢而感到不滿,27歲的第三代「興記·鮮魚圓釀豆腐」和社交媒體內容創作者陳偉傑說:

「我小時候,爸爸總是強調錢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家是低中產階級,生活並不容易。」

「現在,他會告訴我不要過度工作,也不要為了錢而犧牲自己的青春。只要我們有足夠的食物和一些儲蓄,那就足夠了。」

「我覺得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錢和工作的看法自然會發生變化。」

Z世代與他們的父母一樣,在找不到工作時也會感到沮喪和失落。

19歲的Jezer Han說,他目前就讀數據分析和經濟學,就業的壓力在畢業前就開始了。

「幾乎每天都會收到郵件推送,介紹一些可以提升簡歷的比賽,或者推薦可以提升技能的研討會。即使在暑假或寒假期間,我的同齡人也在不停地去實習,這真的很緊張、很壓力。」

Jezer的母親Anna Han(50歲,與丈夫共同經營律師事務所)也認為,如今的Z世代比自己那一代更難找到工作。

兩代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對Z世代和父母來說,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海峽時報)

在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衝突時,Z世代更傾向於通過溝通來解決問題,並願意傾聽對方的意見,只有在必要時才會選擇冷靜一下。

他們的父母,較少採取直接溝通的方式,可能與傳統文化或性格有關,更傾向於冷靜下來,而不是立即解決問題,最後才傾聽對方或尋求他人建議。

而Z世代則更少依賴外界意見。

此外,Z世代更傾向於依靠自身判斷,而父母則更容易藉助外部幫助。總體來看,Z世代的處理方式更直接,而父母的方式相對保守。

27歲的陳偉傑就說,他65歲的父親在養育他們時,更多通過行動而不是言語來表達關心。

他說:

「我是在一個非常傳統的亞洲家庭長大的,父母從不與我們傾訴他們的困難……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嚴厲的愛』。」

20歲的人生都有哪些坎?

兩代人的生活挑戰有什麼?(海峽時報)

兩代人提到的最大生活挑戰都與壓力有關,但是Z世代比他們的父母更容易感到壓力的和過度疲勞(burnout)。

兩代人也同樣覺得經濟困難是生活的一大挑戰,不過他們的父母覺得以前錢比較難賺。

有趣的是,父母覺得當年找伴侶是一個具挑戰性的任務,Z世代卻不覺得這是一個挑戰,也許因為找伴侶從來就不是Z世代的首要任務。

另外,塑造兩代人自尊的因素也略有不同。

對兩代人來說,什麼因素會讓他們感到自信?(海峽時報)

良好的外在樣貌和身體形象,以及財富,都是讓兩代人感到自信的重要因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不過,Z世代相比之下更注重身體形象和外表,而他們的父母則更看重財富。

兩者唯一的不同是,Z世代的自信也源於自己良好的心理健康,這也能解釋為何他們講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而他們的父母則認為擁有好工作、來自好的學校,能帶給他們自信。

哪一代人比較「膚淺」?

不是Z世代的紅螞蟻認為,Z世代可能更注重自我感受和心理健康,而老一輩則更注重財富和物質成就,傾向於認為物質和外貌是獲得社會認同的關鍵。兩者的差異,很可能是因為兩者的時代背景、文化差異和所面臨的社會環境不同。

社會學家、人類洞察諮詢公司Anthro的創始人Issac Lim博士則認為,社交媒體及其不斷攀比的文化導致了一代人感到更加焦慮和疑惑。

他說,這導致這一代人傾向於在工作生活中獲得更頻繁、更實時的反饋。

24歲的在職大學生Ahmad Amsyar Adom說,除了感到不堪重負之外,社交媒體的持續刺激使Z世代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

「許多年輕人喜歡沉浸在自憐中,一邊聽抒情音樂一邊獨自傷感,已經變成了一種時尚。」

兩代人最同步的就是在資金緊張時採取的應對策略,首選的方式都一模一樣:減少奢侈消費或非必需服務、使用儲蓄或應急資金以及通過額外工作或副業增加收入。

在資金緊張時,兩代人採取的應對策略是什麼?(海峽時報)

誰沒有年輕過呢?

其實,當年我們年輕時,想法也和現在的Z世代差不多。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看清了現實,也學會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


相关文章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雙向奔赴!中國外交部表態:願攜手新加坡新一屆政府深化務實合作!且看新中關係35年"進化史"
  • 新加坡周末逛街地圖 藏在街巷裡的文藝靈魂,像遊客一樣重新愛上自己的城市...
  • 贏下惹蘭加由只是第一步 黃志明看來惹蘭了還得加油
  • 新加坡2025年大選有哪些動向值得注意?【新加坡百問百答95】
  • 比爾蓋茨在新加坡找房!臉書聯合創始人也入籍新加坡,還有他們...
  • 中國香港VS新加坡,你的錢應該放哪裡?這3大誤區你一定要了解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比爾·蓋茨啟動"世紀慈善計劃":20年內捐出99%財富(1080億美元),基金會2045年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