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是什么?【新加坡百问百答88】

2025-04-09     静姝     3658

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Group Representation Constituency, GRC)是新加坡议会选举制度中的一项独特安排,旨在确保国会中的多元种族代表性,并促进团队治理。该制度于1988年引入,与传统的单选区并存,反映了新加坡在维持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方面的努力。

在1988年6月1日之前,新加坡的所有选区均为单选区(Single Member Constituency, SMC),沿袭了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式选举制度。在单选区内,选区的每位选民需在本选区内各政党推出的候选人中进行选择,将自己的选票投给某一位特定的候选人。

新加坡虽然是多元种族社会,但华人占比数量仍大多数,在长期的单选区制度下,选民并不会对候选人的种族背景加以重视,导致选举出的国会议员难以达到与新加坡人口种族情况相匹配的种族平衡水平。如果各个选区的选民都倾向于选择自己种族的候选人当选国会议员,很有可能会出现所有单选区全部是华人候选人当选的局面,这对维持新加坡的繁荣稳定和种族和谐是不利的。

基于以上的考虑,新加坡通过宪法和《议会选举法》的修订于1988年正式实施了集选区制度,目的是保证少数族裔在议会中的代表性。根据规定,每个集选区由3至6名来自同一政党的候选人组成团队竞选,其中至少一名必须属于少数族裔(马来人、印度人或其他少数族群)。选民投票选出整个团队,获胜团队的成员将全部成为代表该选区的国会议员。

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是什么?【新加坡百问百答88】

如何界定候选人属于少数族裔身份,是由新加坡总统委任的马来社群委员会和印度及其他少数族裔委员会这两个机构来决定。该候选人须自我认定从属于该少数族裔身份,并且得到新加坡社会该族裔社群的普遍认可。

新加坡每次大选的选区不是固定的,而是由时任总理委任的选举范围检讨委员会(Electoral Boundaries Review Committee, EBRC)负责就选区总数和选区划分提出建议,最终在内阁的指导下,由新加坡总统宣布哪些选区为集选区,各个集选区所设议席数量以及集选区预留的少数族裔议席由马来人、印度人或其他少数族群的候选人竞夺。截至2025年3月,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有33个选区,其中包括14个单选区和17个集选区,每个集选区包括4至5名议员。

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是什么?【新加坡百问百答88】

集选区制度运行至今,确实体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

1. 少数族裔代表性得到确保:集选区制度通过强制要求团队中包含少数族裔成员,防止他们在单一选区竞争中因人口比例劣势而被边缘化。2011年大选,工人党首次赢得阿裕尼集选区(Aljunied GRC)即是一个例子,显示少数族裔候选人可以通过团队形式进入议会。

2. 促进政党团队作战,提升各政党管理能力:集选区强调候选人需要以团队形式参选,这与新加坡政府推崇的集体领导和协作治理理念一致。团队成员可分工合作,共享资源,更高效地处理选区内的社区事务,如基础设施维护和居民服务。

3. 降低处理选民问题的成本: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选民的数量也日益提升。在新加坡,国会议员有责任和义务为本选区的选民处理特定的事务和需求,在集选区中,可以有多位议员同时为选民服务,减轻了议员处理问题的压力,也减少了选民与议员沟通的时间和行政成本。

4.促进政治稳定和族群和谐:李显龙曾在2016年表示,集选区制度是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稳定器”,确保少数族裔议员无论选举结果如何都能进入议会。此外,该制度鼓励政党沿温和的多族裔路线竞选,有助于抑制极端主义,维护社会和谐。

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是什么?【新加坡百问百答88】

但是也有相关的政治评论和批评者认为集选区制度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

1. 削弱选民选择权和问责权:在集选区制度下,选民只能为整个团队投票,无法单独支持或反对某位候选人。这可能导致对个别议员表现的问责困难。例如,如果团队中有成员不受欢迎或出现丑闻,选民可能因整体考虑而被迫接受其继续代表该选区作为议员。

2.总体偏向现有执政党:组建一个强大的集选区团队需要大量资源和组织能力,也需要大量优质的候选人才,而反对党往往缺乏类似的人力和财力,集选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加坡反对党的竞争力。

3. 过于强调少数族裔特征而非议员实际能力: 虽然旨在保障少数族裔代表性,但实际操作中,少数族裔候选人有时被视为“象征性”角色,其政治影响力可能受限。

集选区制度在保障少数族裔代表性和促进团队协作方面具有创新性,符合新加坡独特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然而,它也因可能削弱民主选择、偏向执政党等问题而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它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种族和谐的关键;批评者则认为,它可能限制政治多元化,削弱选民的投票权。

这一制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施的公平性以及选民的接受程度。未来,是否调整集选区规模或引入替代机制(如双选区或额外投票权)可能成为讨论焦点。2025年的新加坡大选马上就要开始,集选区制度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