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每個月每七通長途電話中,就有一通可疑電話遭攔截。電信公司計劃提升阻截能力,將每個月能攔截的電話從目前的1500萬通增加到多達5500萬通。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昨天(2月15日)針對華僑銀行釣魚簡訊詐騙案的提問在部長聲明中透露以上數據。
也主管智慧國計劃及網絡安全事務的楊莉明坦言,即使本地電信公司有能力攔截數百萬通長途電話,公眾也不應陷入一種安全假象。當某一個渠道變得難以攻破,詐騙者就會轉向另一個媒介。在華僑銀行釣魚詐騙事件中,詐騙者就利用了簡訊(SMS)服務。
她指出,簡訊是個頗舊的科技,它也不是為了提供安全通信而設計。不過,由於它便宜和方便,許多企業仍使用簡訊與顧客溝通,因為所有手機,不論智能與否,都能收到簡訊。對精於使用科技的詐騙者而言,簡訊也成了具吸引力的行騙渠道。
楊莉明解釋,正當的簡訊用戶可以使用字母身份(alphanumeric ID),讓顧客更容易辨識他們。不過,這個字母身份不受簡訊程序的自動保護。這意味著,詐騙者可以使用同樣的字母身份和正當用戶的顧客溝通。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已發現以上缺口,在去年8月推出新加坡簡訊發送者身份登記計劃,阻止冒充者發送的簡訊。金管局已要求各大零售銀行須註冊與客戶溝通的字母身份,所有政府機構也將這麼做。
資媒局也將要求簡訊服務供應商和電信公司,通過登記局的資料核對簡訊發送者的身份。企業要是有意利用註冊身份向手機用戶發送簡訊,也須持有效的機構識別號碼(簡稱UEN)。
楊莉明提醒,企業應重新思考利用簡訊和顧客溝通的做法。當簡訊包含或可能導致用戶傳送敏感和機密信息或進行高價位的交易時,企業必須加以約束。
「就像郵政服務,它整體安全,但即使使用掛號方式寄送,我們也不會用來遞送非常貴重的物品。」
電話和簡訊以外,新加坡警察部隊和資媒局與網絡服務商也密切合作,屏蔽詐騙網站。
楊莉明透露,當局在2020年屏蔽了約500個可疑網站。到2021年,屏蔽的可疑網站達1萬2000個。我國將繼續強化偵察這些網站的能力和舉報機制,並加快反應能力。
政府機構也將探討使用人工智慧,更快速地發現和屏蔽詐騙網站。全國罪案防範理事會也會推出一個WhatsApp管道,收集有關詐騙網站的信息和公眾的簡訊。這個管道將在今年第三季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