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新加坡航運公司Vasi Shipping宣布破產清算,欠債1900萬美元,成為當年貨櫃運價暴跌浪潮中倒下的第一家企業。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於2月提出的「中國船舶高額停靠費」政策在全球航運業掀起連鎖反應。
01 Vasi Shipping的崩塌
中小航運企業的生存困境
成立於2012年的Vasi Shipping,曾是東南亞區域航運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公司初期專注於中國至印度的化肥運輸,2014年轉型為貨櫃支線運營商,業務覆蓋新加坡、越南、孟加拉等地的區域性航線。
2023年,Vasi Shipping與法國達飛集團旗下CNC公司達成合作,承運東南亞至南亞的電子元件與紡織品,全年營收一度突破8200萬美元。
然而,2025年3月,該公司突然宣布全面停運,旗下兩艘船齡超過20年的貨櫃船被強制報廢,剩餘資產估值僅470萬美元。
直接導火索是貨櫃運價的斷崖式下跌:2025年第一季度,亞洲至北歐航線40英尺貨櫃運價從2024年的2000美元暴跌至950美元,跌幅達52.5%;同期,東南亞區域內航線運價下滑40%,至每標箱380美元。
更致命的打擊來自租船市場的「價格倒掛」。
儘管運價低迷,但船舶供應短缺導致日租金不降反升。
以3500標箱的支線船為例,2025年日租金為1.8萬美元,較2024年上漲18%。
Vasi Shipping的運營成本中,船舶租賃占比高達65%,而運價暴跌使其單箱利潤從2024年的120美元驟降至-45美元。
公司董事Venkat Padmanabhan在破產聲明中坦言:「運費與租金的背離徹底摧毀了我們的現金流。」
Vasi的破產暴露了區域性航運公司的系統性風險: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東南亞航線貢獻其75%收入)、船舶老化導致的維護成本激增(2024年維修費用占營收12%),以及缺乏與大型航運聯盟的議價能力。
其倒閉導致新加坡至孟加拉吉大港的支線運力減少15%,部分貨主被迫支付額外20%的溢價以確保艙位。
02 美國新規衝擊
全球航運成本重構
2025年2月,美國USTR發布《船舶停靠費調整法案》,核心條款包括:
中國籍船舶:單次停靠美國港口需繳納100萬美元固定費用,或按凈噸位每噸1000美元計算(二者取較高值);
非中國籍船隊:若中國建造船舶占比超過50%,每航次收費100萬美元;25%-50%收費75萬美元;低於25%收費50萬美元;
訂購中國新船的運營商:按訂單金額的1.5%追加費用,最低50萬美元。
這一政策直接衝擊全球航運網絡的成本結構。以某頭部航運企業為例,其55%的船舶由中國船廠建造,單次停靠洛杉磯港的成本將從原有的8萬美元激增至300萬美元。
若政策全面實施,跨太平洋航線每個40英尺貨櫃的運輸成本將增加600-800美元,最終導致美國零售商品價格上漲3%-5%。
船公司的應對策略引發連鎖反應:
航線收縮:地中海航運(MSC)宣布減少美國西海岸中小港口掛靠頻次,奧克蘭港2025年貨櫃吞吐量預計下降8%;
船舶改道:部分貨輪轉向墨西哥曼薩尼約港和加拿大魯珀特王子港,後者2025年第一季度貨櫃處理量同比增長22%;
造船業博弈:韓國現代重工與日本今治造船接獲緊急訂單,但交付周期長達18個月,無法彌補中國船廠的產能空缺(占全球市場份額48%)。
東南亞成為關鍵替代樞紐:
馬來西亞丹戎帕拉帕斯港推出「72小時優先靠泊」政策,吸引12條新航線入駐;
越南蓋梅港的深水碼頭擴建工程提前6個月完工,2025年處理能力提升至650萬標箱。
與此同時,中歐班列貨運量增長17%,北極航線夏季通航期延長至5個月,進一步分流海運需求。
03 東南亞的機遇與挑戰
供應鏈重組進行時
新加坡的支線網絡遭遇重創。
Vasi破產後,新加坡至越南海防港的周班航線運力下降20%,導致電子產品原材料交付延遲平均3.5天。
為緩解危機,PSA國際港務集團緊急調配8艘支線船填補運力缺口,租賃成本較2024年上漲12%。
儘管面臨短期壓力,新加坡仍憑藉船舶融資(占全球市場份額35%)和仲裁服務(年均處理海事糾紛案件1200起)維持區域航運中心地位。
越南與馬來西亞成為製造業轉移的受益者。
2025年第一季度,越南對美出口額同比增長14%,其中半導體組件增長23%,帶動胡志明港至長灘港的直航航線需求激增40%。
馬來西亞檳城港投資4.2億美元升級自動化碼頭,處理效率提升至每小時35箱,吸引馬士基新增兩條亞洲內部航線。
成本壓力向產業鏈末端傳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東南亞本土航運企業面臨雙重擠壓:燃料成本上漲18%(2025年3月新加坡船用燃油價格升至每噸650美元),船舶租金上漲10%,而運價僅回升5%。
行業分析師預測,2025年區域內將有10-15家中小型船公司面臨債務重組風險。
04 未來圖景
技術、環保與區域化浪潮
運力過剩加劇行業洗牌。
據航運研究機構Linerlytica數據,2025年全球貨櫃船隊運力同比增長9.2%,而需求僅增長3.5%,導致運力過剩率達12%。
Vasi的破產可能引發併購潮,前十大航運企業市場份額或從2024年的78%上升至85%。
綠色技術重塑競爭力。
2025年,全球氫燃料動力船舶訂單突破200艘,較2024年增長150%;鹿特丹港推出「零排放船舶優先靠泊」政策,氫燃料船靠泊費減免30%。
與此同時,區塊鏈電子提單系統覆蓋率從2024年的18%提升至35%,單證處理時間縮短至2小時。
區域化供應鏈成主流趨勢。
中美政策疊加效應下,近岸外包(Nearshoring)加速推進:
東南亞-北美西海岸:2025年航線貨運量預計增長25%;
中東-歐洲:經蘇伊士運河的貨櫃運量下降10%,部分貨物轉向杜拜傑貝阿里港中轉;
拉美市場崛起:智利聖安東尼奧港貨櫃吞吐量突破300萬標箱,創歷史新高。
結語
在動盪中尋找新平衡
Vasi Shipping的破產與美國航運新規,如同兩股對沖的洋流,撕開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面,卻也沖刷出新的機會航道。
無論是東南亞港口的逆勢擴張,還是綠色船舶技術的加速落地,行業參與者正在危機中重新校準航向。
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巨震都會催生新的規則制定者——2025年的這場風暴,或許正是全球航運業走向下一輪繁榮的轉折點。
第一手的資料都會陸續發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