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東北部的盛港(Sengkang)以後港(Hougang)、榜鵝(Punggol)、實里達(Seletar)、白沙(Pasir Ris)為界,面積和烏敏島相似。1997年首批盛港組屋區在實龍崗河谷完工,如今25萬人居住在6萬多個組屋單位的成熟市鎮。
盛港地形圖(根據2024年谷歌地圖繪製)
與其他人口稠密的市鎮相比,盛港不像兀蘭有地鐵湯申線和南北線;也不像淡濱尼有東西線、濱海市區線和正在興建中的跨島線。東北線來到盛港,由輕軌為居民續航,與榜鵝和武吉班讓(Bukit Panjang)採納同一個交通模式。
拗口的地名
盛港不像多數組屋區以第幾道第幾街命名,地名甚至有些拗口。盛港的7個分區:河谷(Rivervale)、康埔樺(Compassvale)、安谷(Anchorvale)、芬薇(Fernvale)、盛港鎮中心、盛港西,以及羅弄哈魯士北(Lorong Halus North),您記得多少呢?在沒有定位導航的年代,連在公路奔馳多年的德士司機都無所適從,感嘆自己去了「荷蘭」。
1953年盛港地圖,可見「兩河流域」之間的半港和占地廣闊的萬國橡膠園和菸草園
筆者花了好些心思,終於弄明白實龍崗河與榜鵝河之間的「兩河流域」,是順著河(river)、指南針(compass)和船錨(anchor)從東到西排列的,榜鵝河以西則屬於鏈束植物(fern)茂盛的濕地。規劃師以河流、漁船器具、水生叢林,還有一座以海洋為主題的雕塑公園來「還原」盛港的原生態,巧思不在話下。
輕軌下展現藝術創意的盛港雕塑公園,通過海洋生物和捕魚人家的雕塑展現漁村歷史
盛港、港腳與半港
從前的兩河流域有港腳、半港和榜鵝,榜鵝已「獨立」成為仍在茁長中的新鎮。至於盛港這麼「興盛的港口」竟然聞所未聞,那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從港腳談起。港腳指的是實龍崗七條半石的「河口」,也就是昔日實龍崗路上段的盡頭。上世紀80年代初,這裡仍然是實龍崗村和漁港中心,上百艘漁船為本地提供新鮮海產。居民在更遙遠的實龍崗河支流雙溪登雅(Sungei Tengah)安家,因此出現河畔的甘榜雙溪登雅。
甘榜雙溪登雅地處「內陸」,因此俗稱半港,有條名為羅弄盛港(Lorong Sengkang)的鄉道,今日盛港就是以此鄉間小路命名的。甘榜雙溪登雅這個昔日盛港中心,就是今天的康埔樺,大家不妨想像康埔樺巷(Compassvale Lane)的盛港中學門前小河淌水,學生放學後嬉水取樂的光景。
康埔樺 從前半港的中心
甘榜雙溪登雅位於從前榜鵝路九英里,兩河流域的中心地帶當然少不了學校、聯絡所和宗教場所,距離甘榜半公里曾經出現過明德和樹德兩所小學。
明德學校(1932-1985)由天主教會創辦,關閉時安排學生轉讀聖嬰小學,原址興建聖若瑟修院學校(CHIJ St. Joseph’s Convent)。榜鵝的樹德輕軌站(Soo Teck)以樹德學校命名,盛港第249座組屋一帶就是學校原址。這是一所二戰後民辦的鄉村小學,校長黃華光的後人黃惠麟描述:「也許你有所不知,每天下午班放學後,校長的六七個孩子就一人一間擦黑板、掃地、倒垃圾、關窗關門,十年如一日。另一些趣事:學校沒有音樂教室,只有一颱風樂機。上音樂課的班級便會上演孔明借燈,將風樂機扛來扛去。碰上兒童節、國慶日,學校幾間教室就會打通變成一間『大禮堂』,蠻有氣氛的。學校校旗是校長女兒設計,校長夫人縫的。校長外號『阿牛』,牛脾氣來時打你屁股開花。」學識淵博的校長身兼多職,也是村長、地區姓氏公會委員和公民諮詢委員會主席,時任總理李光耀下鄉訪問,他還是歡迎會主席呢!
1963年落成的聖婦亞納堂是唯一的時代見證者
1963年落成的聖婦亞納堂(St. Anne’s Church)是盛港唯一的時代見證者。教堂開放十餘年後,附近住戶接到搬遷通知。神父以為山窮水盡,甚至考慮將教堂大門永遠關閉。哪知柳暗花明又一村,高樓居民帶來人氣,也為教堂帶來生機。
安谷Anchorvale
從前的安谷是遼闊的萬國橡膠園和菸草園(Singapore United Plantation),如今多座組屋、學校和醫院坐落在昔日種植場。盛港綜合醫院與盛港社區醫院在同一院址,所採納的是上世紀90年代末啟用的樟宜綜合醫院模式。當時四美的樟宜綜合醫院取代樟宜醫院和大巴窯醫院,主要提供全面的急診、住院和門診臨床專科服務。聖安德烈社區醫院於90年代初已提供復健護理,2000年代中期搬到樟宜綜合醫院院區,患者從綜合醫院「出院」後由社區醫院接手,幫助他們儘快重返家園。
南僑中學是安谷唯一的中學
南僑中學是安谷唯一的中學。南僑於金炎路創校,90年代因市區一帶人口遷徙,收生率持續下滑而飽受臥薪嘗膽的滋味。千禧年初教育部政策改變,將輔助學校管理權和土地擁有權脫鉤。福建會館接受政府賠償,南僑落戶盛港,成為第11所特選中學。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目前安谷正在如火如荼地興建另一所中學——歐南中學,預計2026年從現在的約克山搬遷到盛港,持續其教育使命。歐南中學的處境跟昔日南僑相似,面對周遭人口減少的困境,由於它是一所政府中學,尋找新地方、保留校名等都較易處理。
芬薇的盛港河畔公園
芬薇是仍在擴建中的分區,為芬薇保留昔日濕地生態的當數榜鵝河畔的盛港河濱公園(Sengkang Riverside Park),讓相對年輕的組屋區出現「大自然中的城市」綠洲。公園的人造漂浮濕地面積約半個足球場,通過水生植物自然收集和過濾雨水,凈化蓄水池的水質和促進生態平衡。它也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吸引紫蒼鷺、鸕鶿和小燕鷗等紅樹林飛禽。
盛港河濱公園是「大自然中的城市」綠洲
從前新加坡超過九成的土地是密林,人口增加後變成「自然里的農村」。密林變民居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造成自然生態的流失。新加坡獨立的首50年,創建了以公園、花園和開放空間為基礎的「花園城市」,如今的理念是,將城市回歸自然,重建消失的綠地來減輕城市化的負面影響。
目前本島已有50多條水道改頭換面,能夠更有效地排水。回顧新加坡近代史,低洼地區常發生水災,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幾次大水災,造成嚴重破壞以及生命和財產損失。二戰後,公共工程部進行改善排水系統工程,例如拓寬和加深排水網絡、加高低洼地區的道路,以及在河流和水庫修建排水溝和防潮閘門。
新加坡獨立後,由於開發土地興建住宅、工業區而去森林化,導致水災事件隨之加劇。各政府相關部門於1970年代中期聯合改造排水系統,總體規劃河道、濕地、蓄水池及打造綠色設施。在舒緩淹水、收集雨水的同時,也為居民提供了開門就可休閒的好去處。
新加坡自治之前,林德委員會報告書提出新加坡無法獨立的原因之一,就是食物與水來自馬來亞聯邦,無法自供自足。我們曾經過度依賴鄰國供水,因此,新加坡努力不懈地解決水資源和基本生存的挑戰。如今公眾可以更近距離親近潔凈水,「水城」將是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寶貴資產。
河谷的宗教場所
河谷的阿魯密古興都廟是一座由三間興都廟組成的「聯合宮」
河谷的阿魯密古興都廟(Arulmigu Velmurugan Gnanamuneeswarar Temple)是一座由三間興都廟組成的「聯合宮」。第一間是二戰後建立的克里斯南興都廟(Sri Krishna Bhagawan Durga Parameswari Temple),主要信眾是居住在實里達和惹蘭加由(Jalan Kayu)的印度移民。小廟飼養奶牛,多年來為附近居民供應新鮮的牛奶粥(paal payasam)。第二間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Muneswarar Temple)因信徒體驗到奇蹟而蒙上神秘色彩。第三間阿魯密古興都廟(Arulmigu Velmurugan Temple)原址在石叻路(Silat Road),為居住在火車軌道旁的馬來亞鐵道局員工提供心靈寄託。
這三座寺廟的負責人都希望建造永久性建築來供奉神靈,最終在盛港達成所願。大堂採用透光玻璃和透視圓穹頂,與現代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廟宇格局相似。興都廟每12年舉行一次祝聖儀式,隔壁華人的崇義廟開放場地供鄰居招待賓客,還有舞獅和馬來傳統鼓表演助興。
半港天后宮於百年前在甘榜雙溪登雅(半港)誕生
說來湊巧,崇義廟也是三合一的聯合宮,其中半港天后宮於百年前在甘榜雙溪登雅誕生。靠海為生的人士源自先民習俗,半港居民多數捕魚為生,因此供奉媽祖祈望得到庇護。上世紀80年代,半港天后宮搬到烏敏島,千禧年之後搬回盛港,為從前的半港留下故土足跡。
面對故土,多少會帶著月是故鄉明的赤子情懷。半港的年代,兩河流域幾乎全是華人,如今盛港的華族居民仍然偏多,馬來居民少過百分之十。嶄新的慈愛回教堂(Al-Mawaddah Mosque)為盛港與萬國地區的年輕回教家庭興建,名字取義自《可蘭經》「祂從你們中間創造了配偶,以便你們安居,祂把慈愛(Al-Mawaddah)放在你們心間。」
羅弄哈魯士北
羅弄哈魯士北有條連接巴西立和榜鵝的綠色走廊,展現別致的熱帶草原風情。這片人造濕地面積約18個足球場,種植蘆葦、傘紙莎草、香根草來凈化水源。
半個世紀前,羅弄哈魯士沼澤地是由三個甘榜組成的馬來村莊,原居民多數搬遷至淡濱尼新鎮。這裡也是糞便處理場、污水處理場、垃圾收集場,以及從蘇門答臘運來的火炭卸貨地點。
上世紀70年代國會開會時,就新加坡花園城市還使用糞桶一事,環境部被轟得體無完膚。到了1987年,設在羅弄哈魯士的最後一個糞便處理場和污水處理場停止運作,糞桶的百年氣味成為沒人願意回想的往事。垃圾收集場則於1999年關閉。從那時起,全國焚燒後的垃圾灰燼、不可焚化的廢料都集中在大士海運轉運站,再由平底船運往實馬高垃圾埋置場。「垃圾島」使用壽命預計會在十年內結束。如何把垃圾更有效地轉換成能源或建築材料,是目前關注的課題。
羅弄哈魯士北紅橋兩岸,分別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陽下
羅弄哈魯士北的地標就是緊鄰濕地的紅橋。紅橋外形像座火車鋼橋,橋的兩岸一頭朝迎旭日升,另一頭暮送夕陽下。人在這樣的氛圍中體味到時光荏苒:盛港,那泥濘鄉道,早已涅槃重生。
注釋:
[1]Arulmigu Velmurugan Gnanamuneeswarar Temple, https://www.avgmt.com/ accessed 11 April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