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併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此後,幾任校長以非凡的戰略眼光推動大學從區域名校邁向全球巔峰。
今天,我們聚焦NUS成立後的歷任校長,揭秘他們如何鑄就今日輝煌!
Tony Tan Keng Yam(陳慶炎)
Tony Tan Keng Yam(陳慶炎)畫像。來源:NUS
1980年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併後,Tony Tan Keng Yam(陳慶炎)臨危受命出任首任校長,主導兩校行政體系整合,建立首個跨學科「醫學與工程聯合課程」,為NUS多學科發展奠基。
關鍵決策:
Tony Tan Keng Yam(陳慶炎)推動新加坡國立大學首座綜合醫學大樓(現Yong Loo Lin醫學院主樓)破土動工。
同時他也建立校友捐贈基金制度,首年籌款超500萬新元,緩解合併初期財政壓力。
Lim Pin(林彬)
Lim Pin(林彬)畫像。來源:NUS
核心成就
雙語教學革命(1990–2000):
Lim Pin(林彬)強制醫學生必修華語醫學術語課程,編寫首部中英雙語《東南亞傳染病防治手冊》,培養出500餘名精通華語的本土醫生,填補新加坡華社醫療缺口。
社區醫療網絡(1985–1998):
Lim Pin(林彬)推動「流動醫療車計劃」,覆蓋全島50%以上組屋區,累計服務超200萬人次。
Shih Choon Fong(施春風)
Shih Choon Fong(施春風)畫像。來源:NUS
核心成就
科研國際化躍升:
Shih Choon Fong(施春風)促成NUS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2005年論文引用率較1999年增長200%,國際合著論文占比從15%升至40%。
標誌性事件:2003年SARS期間,Shih Choon Fong(施春風)主導成立東南亞首個公共衛生應急研究中心,獲政府1.2億新元撥款,研發出亞洲首個SARS快速檢測試劑盒。
排名突破與資金籌款:
2010年Shih Choon Fong(施春風)帶領NUS首次躋身QS世界前20(第18位),較1999年第40位躍升22名。任內籌款總額達8億新元(創當時亞洲高校紀錄),設立「李光耀獎學金」資助全球頂尖學生。
危機管理典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他推動校友捐贈基金逆勢增長30%,確保科研經費零削減。
Tan Chorh Chuan(陳祝全)
Tan Chorh Chuan(陳祝全)畫像。來源:NUS
核心成就
智慧校園革命:
2010年Tan Chorh Chuan(陳祝全)啟動「智慧國@NUS」計劃,部署2,300個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能耗、交通與空氣品質,實現校園節能25%、交通效率提升40%。
技術輸出:智慧校園方案被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採納,推廣至全國組屋區。
生物醫藥產業孵化:
Tan Chorh Chuan(陳祝全)促成NUS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共建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孵化出Tessa Therapeutics(市值超10億美元)、BioNTech Asia等企業。
數據:2017年NUS衍生企業估值較2008年增長500%,創造就業崗位1.2萬個。
排名與科研雙突破:
2015年NUS首次進入QS全球前15(第12位),生物醫學論文發表量全球前5。
Tan Eng Chye(陳永財)
Tan Eng Chye(陳永財)畫像。來源:NUS
核心成就
碳中和先鋒:
Yale-NUS學院安裝2,500塊太陽能板,年發電量達80萬度。化學樓改用地源熱泵,碳排放減少60%。2021年Tan Eng Chye(陳永財)承諾「2030年碳中和」,改造校園建築。
成果:2023年NUS碳足跡較2018年下降35%。
無邊界教育革命:
學生可在MIT實驗室完成AI課題,在清華參與智慧城市研究,2023年參與學生超1.2萬人,覆蓋50國。2020年推出「NUS Global Schools」計劃,與MIT、清華共建跨校區課程。
疫情科技應對:
2020年陳永財(Tan Eng Chye)領導團隊開發本地化mRNA疫苗技術,與BioNTech合作生產新加坡首款自主疫苗(2021年投入使用),接種覆蓋率超90%。
結語
從戰地實驗室到碳中和先鋒,從雙語教學到全球課堂,NUS的每一項突破都烙印著校長的遠見與魄力。
他們不僅是學術領袖,更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