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的你,是否比平日更難以入眠、更容易焦慮,想到選舉結果,就坐立難安?
如果有,那或許你也得了「選舉焦慮」。
所謂的選舉焦慮,並非正式的疾病,但近年國外有研究顯示,越來越多人在競爭激烈的選舉期間,出現了高度緊張,以及倍感壓力的狀況。
這種源於選舉的壓力,甚至影響到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美國心理學會針對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相關研究就發現,有多達77%的美國成年人認為,選舉是他們生活中的壓力來源,比2020年的68%及2016年的52%高出不少。
根據分析,至少有三大因素,導致人們容易在大選期間出現選舉焦慮。
首先是選舉的不確定性,這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一種「以為正在面對危險」的反應。
其次,人們傾向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大選期間,容易出現各種分歧,「負面偏見」可能使人們把注意力都放在負面信息上,加劇緊張感。
接著是「確認偏誤」,人們傾向於尋找能支持既有觀點的信息,當我們在尋找這些信息時,有可能陷入焦慮的迴圈。
以下是彙整多組專家建議,最常見的五大貼士:
一、不是不能看,但要適可而止選舉期間,新聞源源不絕,沉迷刷社交媒體或新聞平台,可能會加劇焦慮狀況。
專家指出,適度攝取相關信息,對減輕選舉焦慮有所幫助。
若發現自己不停刷新聞或社媒,可讓自己先緩一緩,試著只在固定時間獲取相關內容,並儘可能避免在睡前這麼做。
同時,也應儘量選擇客觀平衡,以事實為基礎的新聞來源,而非聳人聽聞的內容。
每個人手中只有一票,所有人也都只能在開票時才能得知確切結果,簡而言之,「想太多」也無濟於事,不如專注於自己更能掌控的事,像是維持規律的生活和好好工作。
此外,一些醫生也建議,事先為接下來如何投票,包括幾點出發到投票所,以及把票投給誰這類個人較能掌控的事,亦能有效減輕對選舉結果「無能為力」而產生的焦慮。
三、多做讓自己有興趣的事平日對身心健康有幫助的活動,在大選期間更要持續。
像是出門走走,到戶外踏青,讓自己遠離塵囂,對從選舉的緊張情緒中抽離很有幫助。
人們也可以多多進行讓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例如運動、和家人朋友聚餐,出門逛街玩耍等,讓緊張心情得到舒緩。
專家指出,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息息相關,吃好、睡好,保持身心活躍,能緩解焦慮。
一旦身體狀況良好,我們的大腦就能更好地應付壓力。
這也就回到了第一點。大選期間,各類報道和信息鋪天蓋地,有的人甚至選擇熬夜追新聞,但競選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長此以往,很容易拖垮身體。
本屆大選,群眾大會最晚在晚上10點就必須結束,在這之後,花點時間瀏覽相關新聞,看點精彩片段無可厚非,但也要適可而止,到點就該上床睡覺啦!
大選塵埃落定以後,日子還是得過,放寬心,平靜地接受任何選舉結果,這也是生活在民主社會中,很重要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