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於4月15日的行政服務常年晚宴上發表重磅演講,以個人45年公共服務經歷為脈絡,總結出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國家躍升為全球樞紐的六大治國經驗。
這場充滿洞見的演講內容既回顧了新加坡的發展歷程,又直面當下政治經濟變局,尤其結合近期大選中人民行動黨展現的執政韌性,引發廣泛共鳴。
新加坡表彰資深常任秘書
致敬五位服務超38年功勳官員
在晚宴上,副總理王瑞傑代表內閣向五位榮休的常任秘書致以崇高敬意。值此新加坡獨立60周年(SG60)之際,這些功勳官員的貢獻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穩健發展的縮影。
一、功勳致敬:五位常任秘書的卓越服務
陳英傑先生(Mr Chan Yeng Kit)
在衛生部任職期間推動醫療體系改革,奠定全民醫保基礎。
吳鳳萍女士(Mrs Ow Foong Pheng)
主導國家發展部城市規劃,參與"自然之城"綠化戰略。
曾慶怡女士(Mrs Tan Ching Yee)
作為王瑞傑副總理在教育部與財政部的"支柱",協調多項教育改革與國家預算編制。
林瑞生先生(Gabriel Lim)與蕭振祥先生(Jeffrey Siow)
兩位少壯派常秘分別服務26年與24年,前者在貿工部推動自貿協定談判,後者於交通部主導樟宜機場第五航站樓規劃。
五位常秘的服務期橫跨新加坡從第三世界躋身第一世界的歷程:
見證國家從水資源進口到新生水技術輸出的轉型
參與建立全球最高效的廉政體系之一
助力人民行動黨在2025年大選中以"經驗傳承"贏得選民信任
副總理以"他們用職業生涯證明:公務員不僅是執行者,更是國家未來的共同設計者"作結,全場起立致敬。
二、傳承與革新:73位晉升官員接棒
晚宴同時表彰:
13位新晉行政官員:經嚴格選拔的下一代政策制定者
60位獲晉升行政事務官:體現公務員體系"能者居之"原則
王瑞杰特彆強調:"這些前輩的奉獻精神,正是SG60周年我們最珍貴的遺產,而今新一代官員的成長,將確保新加坡治理體系永葆活力。"
SG60背景:危機與機遇並存的新加坡敘事
今年,新加坡迎來了建國60周年(SG60)。在這60年的風雨歷程中,新加坡與世界一同經歷了無數重大變革與挑戰,也迎來了諸多機遇與發展。
王瑞傑指出,過去60年,新加坡經歷了戰爭的硝煙、金融與經濟危機的衝擊、經濟衰退的陰霾以及新冠疫情的肆虐。每一次挑戰都考驗著我們的韌性和智慧,但每一次我們都憑藉團結與堅韌挺了過來。
近年來,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全球貿易格局被重塑。我們所依賴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保護主義政策的興起讓新加坡的經濟安全受到威脅。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的壓力也如影隨形,給社會和經濟帶來了沉重負擔。
然而,新加坡從未在困難面前低頭。我們積極應對,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科技創新不僅創造了新興產業,還重塑了傳統行業的面貌,為就業和技能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新加坡在過去60年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的經濟持續增長,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我們的社會安全穩固,凝聚力強大,住房、公園和綠化水平不斷提升,工作環境也日益優化。
近二十年前,我曾前往奧馬哈會見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向他們介紹新加坡的投資潛力,巴菲特先生對新加坡讚不絕口,他對新加坡的成功充滿信心。
然而,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作為一個「小紅點」,新加坡的生存和發展始終充滿挑戰。李光耀先生和他的創始一代在新加坡獨立時就深知這一點,他們通過不懈努力,將新加坡從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島國打造成了一個繁榮昌盛的現代化國家。
副總理坦言:「歷史沒有終結,而是翻開危險的新篇章。但新加坡的故事,始終是化短板為機遇的敘事。」今天,我們繼承了他們的遺志,繼續為新加坡的未來努力奮鬥。
六大治國經驗:新加坡成功的密碼
1. 基層智慧決定政策成敗
王瑞傑以自己初入新加坡警察部隊的經歷為例,講述了在交通燈故障現場,毫無經驗的自己指揮交通混亂不堪,而經驗豐富的隊友卻能迅速讓交通恢復秩序。
這一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政策設計者必須理解執行鏈,基層官員是政策與民眾之間的關鍵接口,執行決定政策成敗。
他強調行政幹事在進行政策設計時,不能僅依賴複雜的建模和分析,更要深入了解政策傳播鏈條,尊重和發展一線人員,甚至提議將交通指揮能力測試納入行政官員晉升標準。
2. 領導者的破局勇氣
王瑞傑回顧在警界任職時,吳永鴻和鄭大峇兩位傑出專員的故事。吳永鴻針對街頭幫派問題,打破常規,舉辦搖滾音樂會、創辦警察男孩俱樂部,為年輕人提供健康的娛樂出口;鄭大峇發起賦權運動,鼓勵前線官員行使酌處權,推動警務方式從按章辦事向解決問題轉變。
領導者需敢於打破範式,誠實的錯誤比僵化的正確更有價值,這一觀點與行動黨在大選中強調的「靈活應變」政策相呼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3. 將劣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儘管新加坡在土地、人口、市場、資源等方面存在諸多限制,但開國總理李光耀及後續領導者不斷努力,將劣勢轉化為機遇。
從水資源短缺催生新生水產業,到狹小市場倒逼全球化布局,新加坡的生存邏輯始終是「以小搏大」。
在當下貿易和科技戰爭時代,新加坡將繼續利用自身優勢,深化與自貿協定國家的合作,定位為全球 — 亞洲科技、創新和企業的節點。
4. 長期主義與矛盾平衡
新加坡秉持長期執政理念,在應對危機時迅速反應,在順境中未雨綢繆。「我們可能是唯一未舉債就動用400億儲備金抗疫的國家。」王瑞傑以疫情應對為例,強調儲備金制度對代際公平的保障。
在政策制定中,新加坡善於處理看似矛盾的目標,如發展與監管金融部門、培養本地與外國人才等。這種平衡能力成為新加坡獨特的競爭優勢,尤其在醫療保健、食品藥品和金融等對信任和信心要求高的行業。
5. 公民參與塑造社會契約
隨著新加坡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信息更加靈通,他們參與決策和國家建設的意願愈發強烈。
王瑞傑分享了從「新加坡對話會」到黃循財總理髮起的「Forward Singapore」運動,王瑞傑肯定公民社會的活力:「大選中選民對政策細節的深入質詢,正是積極公民意識的體現。」
他鼓勵政務服務官員擴大與公民的接觸範圍,激發公民創造力和活力,共同建設更有活力、更有愛心的社會,避免社會分裂和冷漠。
6. 政治領導與公務員的互信基石
王瑞傑著重強調,政治領導層與公共服務部門之間的信任是新加坡發展的關鍵。在他 45 年的工作生涯中,從行政部門到政治領導層,親身感受到兩者雖職責不同,但目標一致。
無論是在貿工部、教育部還是國立研究基金會,政治官員與公共服務人員都緊密合作,進行公開嚴謹的政策辯論,相互支持。
王瑞傑直言:「若政治領袖只重選舉而忽視政策深度,公務員體系將失去動力。」他呼籲延續「對權力說真話」的傳統,也有學者認為暗含對反對黨「依賴公務員治國」論調的回應。
面向未來:傳承與創新
演講結尾,王瑞傑將六大經驗與當前挑戰緊密結合:
科技競爭:新加坡需借AI與數字革命重塑全球樞紐地位;
政治生態:行動黨需在選舉壓力下保持政策連貫性,避免民粹妥協;
社會凝聚力:通過「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深化多元群體共識。
「行政服務必須成為國家未來的捍衛者。」他總結道,「領導要正直、服務要用心、思考要大膽,這才是『小紅點』永續發展的答案。」
王瑞傑的演講既是對新加坡60年歷程的深刻復盤,亦是對行動黨執政理念的生動註解。
在全球化退潮與本土焦慮交織的當下,其提出的「務實創新」「長期主義」「公民共治」等原則,不僅為公務員體系提供行動指南,更強化了選民對執政黨的信心。
正如副總理所言:「新加坡的成功從未註定,唯有無畏的智慧與團結的實踐,方能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