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稅改來襲,GTP計劃面臨挑戰,企業該如何探尋應對之策?

11小时前

全球貿易商計劃(Global Trader Programme, GTP)是新加坡政府為吸引高附加值國際貿易活動而推出的專項稅收激勵計劃。通過提供為期五年的階梯式優惠稅率(5%、10%或15%),GTP旨在將新加坡打造為全球大宗商品及衍生品交易的樞紐,同時推動金融、物流、仲裁等關聯產業的發展。該計劃特別針對已具備國際網絡的出海企業,通過稅收優惠與戰略資源支持,助力其在新加坡建立區域總部或核心貿易節點。

GTP政策核心優勢,不止是稅率優惠!

超低稅率,全球競爭力拉滿

新加坡企業所得稅的標準稅率為17%,然而,對於符合條件的GTP(全球貿易商計劃)企業而言,其特定交易收入(涵蓋實物交易、衍生品交易以及商品融資等核心業務領域)可享受僅15%的優惠稅率。

將GTP稅率與其他地區進行橫向比較,例如香港的利得稅稅率為16.5%,GTP在稅率方面展現出了更為顯著的優勢。不僅如此,新加坡還擁有高度穩定且成熟的法治環境,為企業的穩健運營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這一系列優勢使得GTP成為眾多企業布局亞太地區業務時的理想選擇。

覆蓋全產業鏈,業務範圍廣泛

政策支持的交易品類包括:

能源與化工(如石油、天然氣)

農產品與大宗商品(如穀物、棕櫚油)

工業材料與電子產品(如半導體、機械組件)

結構性商品融資(如供應鏈金融、庫存質押融資)。

長期穩定性與延展性

GTP(全球貿易商計劃)的資格認證初始時長設定為5年,若企業在資質審核中達到相應標準,便擁有申請續期的資格。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出台了可退還投資稅收抵免(RIC)政策,當企業在綠色轉型、數字化等關鍵領域進行投資時,能夠額外獲得高達50%的稅收返還,這一舉措有效助力企業進一步削減運營的綜合成本。

2025年稅改對GTP的影響,挑戰與應對

2025年1月起,新加坡將對全球年營收超7.5億歐元的跨國企業實施15%最低有效稅率(MTT),通過新加坡國內補足稅(DTT)確保企業實際稅負達標。這一政策與GTP的優惠稅率形成潛在衝突,但新加坡政府通過以下措施實現政策協同:

可退還投資稅收抵免(RIC)

企業投資綠色技術、數字化升級、研發等領域,可獲得高達50%的稅收抵免,未使用部分可現金返還。

實際效果:GTP企業通過RIC抵消稅負後,綜合稅率可能低於15%,突破MTT限制。

分層稅率設計

GTP的15%優惠稅率與MTT的15%基準持平,但中小企業(年營收低於7.5億歐元)仍可享受GTP原有優勢,不受MTT影響。

區域總部激勵

結合新加坡「區域總部計劃(RHQ)」,企業可將戰略管理、風控等職能落地新加坡,適用更低稅率(如RHQ的15%或IHQ的10%)。

誰適合申請GTP?

行業匹配:能源、大宗商品、高端製造、跨境供應鏈企業。

階段匹配:計劃設立亞太總部、需優化全球稅負的中大型跨國企業。

戰略匹配:重視長期穩定性、希望借力新加坡金融與物流生態的企業。

如何申請GTP?關鍵步驟與避坑指南

資質預審及商業計劃書準備

企業若想在新加坡開展業務,需向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呈交一份詳盡的商業計劃書。該計劃書應著重闡述企業將如何為本地經濟注入活力、制定具體的僱傭規劃以及明確長期發展戰略方向。

數據準備與透明化

在申請過程中,提前對企業的交易流水和稅務記錄進行系統梳理至關重要。這不僅能確保數據清晰準確,還能實現數據的全程可追溯,為資質預審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尋求專業服務支持

由於資質預審涉及複雜的財務核算與合規審查環節,企業可尋求專業服務機構的協助。例如,彥德國際新加坡本地專業團隊憑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為企業提供從申請準備到最終獲批的全流程服務,助力企業順利通過資質預審。

持續合規與續期管理

成功獲得資質後,企業仍需保持高度合規性。每年需按時提交審計報告,以證明企業在本地支出、僱傭等方面均符合相關要求。若企業未能達到標準,可能面臨資質被取消的風險。因此,建議企業設立專門的內部合規團隊,定期對企業的合規情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確保企業始終符合新加坡的相關規定。


相关文章

  • 每月生活費13000新幣!新加坡火到發燙,中產們,這你受得了麼?
  • 省錢了!這11樣東西在新加坡竟然比中國便宜,最後一個絕了
  • 新加坡新開的的奢侈品店有多少?全球排第5
  • 11家本地人強烈推薦的美食攤位!去新加坡西海岸就要這麼吃!
  • 🇸🇬全新的地下商場「Icon Link@ClubStreet」一起來看看有什麼好吃的吧🤤
  • 這味道太哇塞了!S$5就能吃到超足料的越南法棍麵包🥖而且口味超多!選到你眼花🤤
  • 新加坡美食合集
  • 🇯🇵日本最大二手時尚品牌店「2nd STREET」正式登陸新加坡!全場價格低至S$5‼️ 品牌陣容超豪華🤩
  • 新加坡大選:黃循財首次民意大考過關,重組內閣應對全球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