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位於林厝港一帶的農場,共種植20多種各類蔬菜,主要銷售到濕巴剎、超市以及網購平台。銷量最好的是小白菜、九白菜和菠菜。業者說成本和市場需求仍是最大挑戰,也影響了他們的銷量和產量。
本地菜農王文川說:「(馬來西亞)進口的菜來講在1到2元就可以買一公斤的菜而我們新加坡生產的菜我看成本都要超過10元把那幾個大的蔬菜進口商要求他們支持新加坡30·30願景你進100噸的菜的話你就買本地30噸的菜這樣就會有內部的需求。」
新加坡食品局數據顯示,本地去年沿海和陸地生產的鮮活或冷藏海鮮產量達3533噸,同比下滑約14%,至於蔬菜則從2020年的2萬2000多噸,下滑到去年的1萬6000多噸。
南大食品科技項目主任陳維寧教授指出:「當中有兩、三年被冠狀病毒疫情打斷了只有三年的時間來評估(30·30願景)個人的感覺是時間不夠,也可以要求學校好像我們的軍隊還有一些餐飲業者去多採納本地生產的食材這樣我覺得會擴大市場的需求。」
本地持牌的農場數量從2023年的254家,減少到2024年的225家,當中海上養殖漁場的數量更是減少約三成。
不過本地雞蛋產量去年則有所增加,同比上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