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資政李顯龍夫人何晶5月4日在臉書上貼出新加坡的版圖並寫道:
小時候,我覺得新加坡的版圖形狀就像綠巨人(Hulk)在展示肌肉。頭在最上方,左拳是樟宜,右拳則是大士。
隨著填海造陸,綠巨人也「長大」了——左拳延伸到了德光島,右臂擺出預備姿勢:手肘關節就在大士港口和海軍基地的填海區域,小臂與拳頭則形成如今從填海造出的裕廊島化工園區。
有人說新加坡看起來像元寶,有人說像鑽石。
有位富有想像力的網友通過圖片解釋說,
新加坡最新的填海地貌看起來像一頭大象,位於大士的延伸部分則像是象鼻。或許可以稱它為「魚尾象」(MerElephant)。
有網民說:「如果你把地圖順時針旋轉90度後,我看到的是我們的魚尾獅戴上了聖誕帽!」
有網民回答說,新加坡西部似乎越來越肥。
另一網民應該是個吃貨,他說新加坡看來看去都像紅龜粿(Ang Ku Kueh)。
裕廊島不管大家心目中浮現出什麼畫面,填海造陸工程可不是近幾十年才有的現象。
實際上,如果要追溯到新加坡開埠1819年,新加坡的第一個填海工程是在1822年,整個駁船碼頭(Boat Quay)由英國人打造成形。
何晶形容的「綠巨人的右手肘」,也就是裕廊集團在新加坡西部主導的填海工程,最早的項目始於1963年,主要是為了發展工業用途。填海46公頃以建設裕廊工業區。
到了1970年代,裕廊與大士一帶陸續展開多項填海工程,總共新增了超過2000公頃的土地,用於擴展工業園以及建設支持海事產業的造船廠。
到了1980年代末,大士地區進一步填海650公頃,並興建了高爾夫球場和公園,為這片工業區增添綠意。
裕廊集團的填海工程也擴展至西南沿海的離島。從1980年代末開始,毛廣島(Pulau Bukom)與布星島(Pulau Busing)先後擴建,阿逸美寶(Pulau Ayer Merbau)、西拉雅(Pulau Seraya)和薩克拉島(Pulau Sakra)則與周邊小島合併,以開闢更多土地。大部分新造土地被用作石化工業用途。
隨著產業發展,裕廊集團於1993年展開一項規模龐大的填海計劃,將西南海域的七座島嶼合併成一個整體,命名為「裕廊島」。該項目分四階段進行,總造價達60億新元。工程於2003年竣工,為新加坡增加了約3000公頃的工業用地。
新加坡港口及樟宜機場在島國的另一端,填海工程則由新加坡海事與港務管理局(MPA)的前身,也就是新加坡港務局(PSA)主導,主要用於發展新加坡港口及樟宜機場。
PSA最早的項目始於1967年,當時填海23公頃,以建設新加坡首個貨櫃碼頭——岌巴海港(Keppel Harbour)的丹戎巴葛貨櫃碼頭。該碼頭於1971年啟用,設有三個貨櫃泊位。
1972年至1979年間,PSA在巴西班讓沿岸填海約61英畝,這是為了將原本在直落亞逸盆地、梧槽河及加冷河的駁船貨運作業,遷移至一個配備倉儲與泊船設施的新碼頭,以集中輕型貨物和沿海船舶的運作。
十年後,PSA宣布將在巴西班讓進一步填海,以建設新的貨櫃碼頭。第一與第二階段工程於1993年至1999年間進行。第三與第四階段工程則於2015年6月啟動,在2017年底完成。
PSA也負責樟宜機場的填海工程。1975年,它開始監督沿樟宜海岸填海745公頃的工程,為新機場建設鋪路,所需填料取自鄰近海床。1990年,為了擴建樟宜機場及周邊的綜合發展區,海事與港務管理局又展開了一項大型填海工程。
MPA在樟宜東部填海超過2000公頃土地。大約820公頃被分配用於建設第四航站樓和第三跑道,而125公頃和639公頃分別預留給樟宜海軍基地和工業發展。填海工程分五個階段進行,從1992年到2004年完成。
(新加坡的填海工程不只在東西兩端展開,下一篇除了談東海岸一帶,也給大家介紹正在進行中的填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