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加坡的歌台遇上了中国的戏曲……

1天前     缘分     5519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戏曲曾经是新加坡华人的“全民第一娱乐”,风靡一时!

一百年前,在1920至1940年左右,新加坡的粤剧戏班出现了“二姑团”。便是一些专捧男人戏班班的阔太太或欢场女子组成的小团体,除了请演员吃饭,买他们的戏票捧场。

她们还常常送花牌给自己喜欢的老倌,在花牌上用一张张钞票贴出红艺人的名字,这些花牌便摆在戏园子的门口。她们也爱送金牌和银子牌。同样的,戏曲的女人班也有一批做大生意的男性商人用同样的手法捧著。

在福建戏方面,高甲戏反串花旦也十分受观众欢迎,他们演出时向台下点戏的老板伸手轻指推送秋波,台下争风吃醋的其他观众经常大喝一声“摔破”,用以干扰、打断眉目传情,往往引起殴斗

有些抽大烟的戏迷,趁白天没演戏,跑到后台躺在地板上,让反串花旦给他们填装鸦片烟。经过这些反串花旦动手,本来市价几毛钱的一包鸦片,马上升为四五块钱。经常有妻子或母亲到戏台来把丈夫、儿子赶回家,有时夫妻还在台上吵闹打架。由此可见戏曲作为娱乐方式之红火。

不过,这一百年来,戏曲慢慢淡出老百姓的日常娱乐,反而逐渐成了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近年来,更是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开创一片新天地

由南华潮剧社与“海燕等人”联合呈献的舞台剧《红箱缘又圆》,就是个例子。

当新加坡的歌台遇上了中国的戏曲……

图源:The Makeover Inc

受新加坡文化遗产节委约,“海燕等人”要呈献一部关於戏曲与歌台的舞台剧,于是邀请南华潮剧社一起合作,巧妙融合了传统戏曲与歌台艺术,共同探索这两者的差距与相同之处,希望唤起观众对这两项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的关注与共鸣

《红箱缘又圆》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演出将以华语及多种方言呈现,结合歌台、戏曲及流行音乐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

《红箱缘又圆》将于本月16日至18日隆重上演。观众将在这场演出中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验到艺术的无尽魅力。

剧情简介

运川是《运荣戏班》的班主。戏班是继承自他父亲,已历经三代,有八十年的历史。

在戏班里,运传和他妹妹倩荣一起担纲唱潮剧。当主要演员倩荣要转去歌台唱流行歌曲时,运川和妹妹吵了起来。结果运川选择了和妹妹脱离关系,不欢而散。

倩荣的转型之路并不顺遂。一次演出中,歌台乐队因旧怨集体罢演,令她孤立无援。

危急之际,青梅竹马的隽凯暗中说服倩荣父亲,由他率领华乐团挺身而出,竟成就了一场意外精彩的表演……

当新加坡的歌台遇上了中国的戏曲……

彩排照片。图源:南华潮剧社

日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编剧和导演林海燕说:“《红箱缘又圆》这部戏,带出了戏曲演员及歌台艺人如何逆流而上,他们所面对的挑战,付出的努力,他们如何创造并保存属于我们、属于新加坡的独特文化。"

当新加坡的歌台遇上了中国的戏曲……

(《红箱缘又圆》导演林海燕。图源:海燕等人)

林海燕说,剧组找来了歌台天后李佩芬、街头歌王王志文、男高音李颂恩,连同南华潮剧社的三位优秀戏曲演员,加上相声演员苏维胜、回响吹打团鼓手陈康仁,一起又演又唱又跳,在舞台上散发魅力。

演出亮点

1.全新舞台剧

由海燕等人艺术总监林海燕编导的一部由笑声与泪水编织而成的作品。

2.跨界音乐融合

著名歌台歌手李佩芬、街头歌王王志文将福建歌曲与中文流行音乐元素融入潮剧表演,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体验。

3.艺术形式创新

南华潮剧社首次将传统潮剧搬上歌台舞台,实现两种传统艺术的跨界对话。

4.音乐伴奏突破

回响吹打团创新性地使用打击乐为传统戏曲伴奏,将现代吹打乐与传统戏曲巧妙结合。

5.台上搭戏台

得奖建筑师曾庆中在舞台上搭建了一个戏台,这里上演传统戏曲《红箱缘》,戏台下则演出一群戏子在戏外的真实人生;这出戏中戏就像我们在戏剧里搭建人生,也在生活里建设精彩。

6.代代同台

《红箱缘又圆》集合了13位演员与11位音乐员,年龄横跨10岁到66岁,展现出薪火相传的舞台魅力。从童真稚嫩到沉稳老练,不同年龄层的演员在同一个舞台上碰撞出精彩火花,象征着传统艺术在时代变迁中传承与革新的力量。

当新加坡的歌台遇上了中国的戏曲……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